傣、僮、白、彝四种民族戏同现昆明舞台 云南举行首次民族戏观摩演出
第4版()专栏:
傣、僮、白、彝四种民族戏同现昆明舞台
云南举行首次民族戏观摩演出
据新华社昆明1日电 来自中缅边境、普厅河畔、洱海之滨和昙[tán]华山上的傣、僮、白、彝等四个民族剧团,最近在昆明市举行了云南省历史上第一次民族戏剧观摩演出。
这次参加演出的四个民族剧种,无论是历史比较悠久的傣戏、僮戏和白戏,或者是解放后诞生的彝戏,都是从本民族的传统文学、歌唱、舞蹈、音乐和美术等姊妹艺术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们的根基深厚,与本民族群众血肉相联。从四个剧团演出的几十个剧目看,有的反映现实生活,如彝戏《半夜羊叫》、白戏《赶三月街》;有的取材于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如傣戏《娥并与桑洛》、僮戏《螺蛳姑娘》。这些戏不仅为本族人民所喜闻乐见,而且为其它民族的观众所欣赏,增进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这些戏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看傣戏《娥并与桑洛》时,人们听到了象脚鼓和铓锣的声音,看见了优美的孔雀舞的动作和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服装,好像被带到亚热带傣族的竹楼中。看彝戏《半夜羊叫》时,那高亢激昂的调子,那清脆的芦笙和响篾声,那豪放质朴的舞姿,又在观众面前展现出了一幅高寒山区彝族人民的生活图景。
这四个民族剧团都是在不久前由业余发展成专业的,但它们在这次观摩演出中却表现了较高的水平,出乎许多观众的意料。各剧团都有一批有才华的剧作者、演员或其它艺术人材。彝戏创始人之一,曾在昙华山麻秆房农业社当过会计的彝族青年杨森,就是一位出色的编剧和演员。几年来他参与和执笔创作的彝剧有十七八个,包括思想性和艺术水平相当高的中型彝戏《半夜羊叫》和《曼嫫[mó]与玛若》。在傣戏《娥并与桑洛》中扮演女主角的傣族青年演员郎俊美,学戏才一年多,但在运用唱腔上已能适应傣族音乐的特点和变化。在同一个戏中,她前半部演的是喜剧,塑造了一个美丽多情的傣族少女形象;后半部演的是悲剧,又演得声泪俱下,引起观众深切共鸣。在僮戏《螺蛳姑娘》中扮演女主角的僮族演员张小妹,在白戏《窦仪下科》中扮演女主角的白族演员杨学英,都只有十七岁,她们的舞台生活长的不过一年,短的才一个多月,但是这次演出都得到了观众的好评。
在观摩演出期间,云南省文化部门曾召开一系列的座谈会,初步总结了几年来云南省发展民族戏剧的工作经验,探讨了民族戏剧的共同性与特殊性、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与革新等问题。
这次观摩演出,不仅促进了民族戏剧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增强民族团结。在昆明的各民族代表人士、云南民族学院的各族师生以及专门从边疆赶来观摩的兄弟民族代表,看了演出后,纷纷发表观感。云南省副省长张冲(彝族)在一次座谈会上激动地说:解放前,我们彝族人穿民族服装到昆明来,要被国民党反动政府抓去关起。现在大家穿起民族服装在昆明舞台上演出,演出又这样成功,这说明在党的领导下,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翻了身,文化上也翻了身。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州长刀京版(傣族)在《云南日报》上发表文章说,傣剧在解放前得不到改进和发展,连怒江也跨不过来;在党的英明领导和亲切关怀下,今天才能前来参加观摩演出。有的民族代表看见舞台上演出本民族的戏,高兴得流下了眼泪。(附图片)
僮戏:《螺蛳姑娘》新华社记者 关山摄
傣戏:《岩佐弄》 新华社记者 刀志新摄
白戏:《赶三月街》(吹吹腔) 新华社记者 关山摄
彝戏:《曼嫫与马诺》 新华社记者 刀志新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