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何必如此“克隆”
第16版(周末文艺)专栏:看台人语
书名何必如此“克隆”
如今,克隆技术被滥用得叫人哭笑不得。到书摊上走一圈,便可发现一本新书出版后,很快被“克隆”出一串书名类同、内容相近的孪生兄弟姐妹来。比如,前些年,某出版社出版了题为什么“画”的书,书摊上便一窝蜂出现了什么《村画》、《镇画》、《乡画》、《家画》、《女画》;《北京人在纽约》问世,于是《上海人在东京》、《广州人在巴黎》等争相模仿。最近,一本《生命的追问》出版,便引来了《青春的追问》、《命运的追问》、《情感的追问》、《隐私的追问》等等“追问”。
诸如此类的“克隆”,绝非仅止上述几例。起初,还以为是系列作品,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展读,才发现是“克隆”产品,不仅书名类同,内容上也是抄袭痕迹显见。如此“克隆”,说明一些人创作灵感的枯竭,在追求名利之心的驱动下,不得不靠“克隆”别人的作品赚钱。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作家,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本身的灵魂不高尚,专事“克隆”的把戏,得到的可能是一笔不光彩的金钱,而失去的却是人格和社会良知。如此这般,叫读者说什么好呢?(山东省平度市济南路6号 王涛)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