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口岸疏而不漏
第8版(科教周刊)专栏:电子政务在中国
电子口岸疏而不漏
宋乐永
国家外汇管理局的一间办公室里,工作人员在计算机键盘上敲了几个数字,瞬间,一份来自海关的报关单数据电子底账表格出现在屏幕上。工作人员核对了企业提供的纸质报关单,确认两者完全一致,轻点鼠标,一笔外汇核销业务就此完成。
这种快捷、准确、严密的核销方式是1999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从这一天起,海关与外汇管理部门全面实现了联网,进口付汇报关单联网核查系统成为打击利用假报关单骗取国家外汇的利器,也揭开了建设“口岸电子执法系统”的序幕。
存折的启示
什么样的假货都可能出现,惟独没有假存折,因为数据底账存在银行的计算机系统里,假存折没有用。受此启发,1998年海关总署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开发了进口付汇报关单联网核查系统,打击利用假手册、假单证和假印章“三假”骗汇行为。这个系统摈弃了以往单纯依靠书面单证防伪的做法,采取了建立“电子底账+联网核查”的新思路。
进口付汇报关单联网核查系统投入使用以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实施前的1998年,外贸顺差434亿美元,外汇顺差只有47亿美元,而实施后的1999年,外贸顺差293亿美元,而外汇顺差达到235亿美元,基本实现了同步增长。在总结“全国进出口报关单联网核查系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2000年3月,海关总署与国家外汇管理局、外经贸部、国家税务总局等12个部门达成共识,正式建设电子口岸。
“三个一”的理想
所谓电子口岸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国家电信公网资源,将海关总署、外经贸部等部门管理的进出口业务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电子底账,集中存放在公共数据中心,在统一、安全的计算机物流平台上实现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其基本构思是按照“电子底账+联网核查+联网服务”的新型管理模式,实现“三个一”即一个窗口、一个数据库和一个交换中心。
电子口岸专网由内部网和外部网组成,内部网是通过电信公用宽带数据网把海关总署及其40多个直属海关和800多个隶属海关及业务现场联在一起,从而实现海关系统内部的资源共享。外部网则是通过中国电信169公网将海关、商检、外贸等相关部委的业务数据联在一起,将这些部门分别管理的进出口业务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数据集中到公共网络平台上,进出口企业可通过互联网进行报关和业务信息查询。
2001年2月18日,电子口岸的第一个子系统——出口收汇子系统在北京海关正式开通。出口收汇子系统投入使用以后,不仅减少了企业的来回奔波之苦,提高了通关效率,还提高了执法部门的经济监管水平,有效防止了不法分子利用伪造、编造、盗用、冒用纸质核销单进行套汇、走私、骗税等活动。
在出口收汇子系统成功推广的基础上,2002年3月,海关总署又推出了网上报关业务。企业通过与海关的联网,足不出户,通关数据便传到海关,而海关的相关回执也通过网络传输至企业,还可以随时了解出口报关单的作业情况。
政务改革迈向纵深
虽然电子口岸的建设还只是一个开端,不少进出口企业已经明显感受到了电子口岸带来的手续简化和效率提高。以加工贸易合同备案为例,以前每个合同平均要跑10次,其中跑海关4次,银行2次,国税局2次,外贸部门2次。电子口岸建成后所有的进出口手续,在办公室的电脑前就可以完成,办一笔业务的时间也大大减少。
从更深层次上说,海关信息化不仅促使海关“把好国家的门”,保障国家关税收入的稳步增长,还加速了海关内部管理的变革。原来用文件三令五申的东西程序化了,管理参数化了。进口粮食有很多规定,以前一线的官员要全部记住,现在把所有的文件参数化了,只要按照计算机的提示,一步一步做就行了;海关总署还能根据信息系统内的数字对外贸进出口运行状况进行快速反应、动态分析,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的进出口进行预警监测等。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