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素质教育走向
第8版(科教周刊)专栏:教育论坛
浅析高校素质教育走向
舒小坚
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取向已取得了学术界的认同,并且从中小学向高校延伸。如何有效地推动高校素质教育,适应教育消费市场需要,是高校教育者面对的紧迫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教育,应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双翼。目前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一些学生、家长普遍存在功利性的“职业至上”论,使一些学生对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和教育尤其是那些与“功利”、“实用”无直接联系的人文课程缺乏兴趣,以致出现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青年人,往往缺乏批判性的思考、整体观和想象力,人文精神低落。因为在人的综合素质中,人文素质起着价值导向作用,它决定着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低。人的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仅取决于认识要素,还要受到健康情感的激励,高尚人格的引导,顽强意志的支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驱动。高校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点必须要有明确的认识。为此,当前高校应更加重视对大学生人文科学的教育。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科学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一翼的科学教育,应突出科学批判精神的培养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大学应通过科学与人文的“对话”,达到沟通、整合的目的,使大学生的理想和情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得到和谐、全面的成长。
教师要做到“在教中学”。推动素质教育首先是提高教师素质。一般的教育理论都认为,“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做到“在教中学”。教师应该从“教”向“导”转变,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从“教书匠”转向“研究型”。良好的主导能力、合作精神和研究方法是当代高校师生和谐的角色体现。
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培养适用人才是高校教育目标所向。为此,高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分阶段考虑,分对象规划。中国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然而,没有经过扬弃、变革的文化传统不仅不会成为实现现代化的动力,还可能成为某种障碍。素质教育的提出触及了思想文化观念上深层次问题,批判和变革传统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是中国现代教育的紧迫问题所在。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从教育目的这一根本性观念转变做起,变面向少数尖子为面向全体学生;变单纯重视智育为促进全面发展;变片面追求升学率为追求全面提高素质的升学率;变传统的师道尊严为平等的师生关系;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变各教育环节单打一为围绕提高素质为目标的和谐教育。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