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携带“身份证”
第7版(国际)专栏:食在国外
食品携带“身份证”
本报驻意大利记者 史克栋
开栏的话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吃本来是一种享受,但人们现在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吗?21世纪的餐桌上摆放的是什么?
端到桌子上的食品来自何方?它们是怎么被生产出来的?这些都成了消费者越来越关心的话题。从今天起,本版推出《食在国外》的系列
报道,介绍国外在保障食品安全和倡导科学饮食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为读者呈上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近来,记者在意大利自由市场和超市采购食品时注意到,食品的价格牌上除了标明零售价外,还注明了产品的产地及等级。如祖籍中国的弥猴桃,并不是从中国进口,而是产于罗马以南的拉蒂纳地区;新鲜的荔枝,产地也不是中国广东,而是意大利。禽蛋肉及水产品也都一样,看着这张小卡片,消费者对产品的基本情况一目了然。
这是意大利政府日前出台的一项新法规,要求商场对于所有销售的食品都要标明产地及等级。这些标注等于食品的“身份证”,目的是打击那些经销来历不明、名不副实的瓜果菜肉的批发商和零售商,以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让人们吃得放心,吃出健康。
近年来,由于各类疫情接二连三地发生,使人们看到牛肉易想起疯牛病,看到猪肉易想到口蹄疫,加上今年春天以来的非典,究竟这种冠状病毒是如何从动物身上传染到人体的,至今还未有确切的定论,因此,意大利人对于入口的东西更加谨小慎微,生怕一不留神,非但没有从食品中纳入身体所需要的多种维生素及各种营养,反而让病菌在不知不觉中“溜入”体内,产生不幸的后果。
食品带上了“身份证”,至少,消费者心理上可以得到些安慰,知道自己买的食品是从哪里来的。比如前一阵,荷兰发生了禽流感,人们在买食品时,看到产地是意大利的鸡就会放心地购买。还有,看起来完全一样的鱼,实际上有海产与人工饲养两种,其营养成份及肉质完全不一样,价格每公斤有时相差十几个欧元,如果没有“身份证”,仅凭鱼贩的花言巧语,消费者难免会上当受骗。特别是一些名牌产品,如那不勒斯的新鲜水牛奶酪、帕尔马的生火腿、基安蒂红葡萄酒等常常会被一些假冒产品冒名顶替,不仅消费者受损,相关厂家也因市场被挤蒙受很大的经济损失。
食品“身份证”的落实需要相关的配套措施。好比人们熟知的交通规则,尽管有设备先进的管制中心,十字路口都有红绿灯,各种路标清晰明了,但还要有交警监督执行。为加强食品“身份证”法规的贯彻落实,意大利财政警察部队与宪兵加强了食品市场的检查工作,违规者将被处以550欧元至1.55万欧元的罚款。但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商贩对此置之不理,在商品的标牌上只标有欧元价格,没有任何产品信息。其中许多人是居民小区里的摊市小贩,与周围的居民共处了多年,相互间知根知底,有一种信任感,故消费者也不计较。执法者对之也就采取一种“意大利式”的管理方式,即没有什么大问题,也就不是教条地硬性管理。不过,对于一些对消费者健康带来不安全因素的违章行为则毫不客气。
不久前,宪兵打假部队在那不勒斯附近查封了一家地下屠宰厂,缴获了成吨身份不明的牛肉。现在,意大利饲养的牛都有“履历表”,上面记载着其出生地及户口迁移的有关信息,这套科学的管理方式可以在一旦某地发生疫情时,根据履历表中的记录采取相应的措施。
另外,实行食品“身份证”管理,对于消费者协会保护消费者利益又多了一项法律保证,可有效地对那些不执行规定的商贩起到监督作用,使无“证”的不合格食品逐渐在市场上消失。(本报罗马电)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