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版

石述柱:治沙英雄退耕忙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6-18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石述柱:治沙英雄退耕忙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人物   在甘肃民勤县,68岁的石述柱家喻户晓,向他学习的标语随处可见。40多年来,他早已成为当地人民艰苦奋'...

石述柱:治沙英雄退耕忙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人物

  在甘肃民勤县,68岁的石述柱家喻户晓,向他学习的标语随处可见。40多年来,他早已成为当地人民艰苦奋斗、不懈治沙的精神象征。国家大力推广退耕还林,这位老当益壮的农民经过痛苦的抉择,带头忙起来。请看——
石述柱:治沙英雄退耕忙
本报记者 王方杰
  6月上旬,记者来到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交汇处的甘肃省民勤县。在薛百乡的宋和村头,满目青翠的苜蓿点缀着繁锦般的紫花,套种的红枣林白花一片,芬芳四溢。
  全国治沙英雄石述柱指着自家退耕的责任田,满面春风地告诉记者:“30年没下过这样大的雨水,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
  为了能让沙地上长出绿荫,石述柱一干就是49个春秋,从村团支书到村党支书,始终不辍。他以全部的精力带领群众背土压沙、种草,等草长起来后再植树,等树林长大了,再开荒、种地,硬是把昔日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变成了1万多亩的富饶林场,粮食亩产量达到400公斤在整个民勤,68岁的石述柱家喻户晓,向他学习的标语随处可见,他已经成为全县人民艰苦奋斗、不懈治沙的精神象征。民勤县的沙漠超过总面积的90%,宋和村正处在民勤西线南端的风沙口上。解放初期,村西近10公里的风沙线上,只有8棵因缺水而衰败的沙枣树。一遇大风,沙尘铺天盖地,年年出现“沙上墙,羊上房”的奇特现象。由于风沙的侵害,宋和村土地严重沙化,亩产不足50公斤,人均收入三四十元。遇上沙暴较多的年景,庄稼就被风沙掩埋,颗粒不收。当时,全村200户人家,有30多户举家外迁。处在风沙最前沿的一个生产队,全部逃亡。
  苦熬不如苦战。1955年,当时19岁的石述柱组建了全县第一支“青年治沙突击队”,抗击风沙,保卫家乡。为了能让沙地上长出绿荫,石述柱一干就是49个春秋。
  如今,沙河村排排合抱粗的林木森森,瓜果飘香,粮食亩产量达到了400公斤。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石述柱也被评为“全国防沙治沙标兵个人”,并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成了全国有名的“治沙英雄”。
  几十年来,石述柱的光荣和梦想凝成四个字:治沙种粮。当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时,石述柱和村里的一些乡亲们产生过疑虑,总觉得不踏实
  大儿子石光荣多次劝他,因为大量超采地下水,致使全县许多地方的绿洲沙生植物大片大片地枯萎死亡。如果再不退耕,水源吃紧,宋和村的绿洲早晚会成为沙漠,全村人几十年的血汗就会白流。况且退耕还林还草政府有补贴,个人既可以种草搞养殖,又可以保护生态,一举多得。可石述柱听后,仍是犹豫不决。
  不管石述柱怎样想不通,宋和村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还是推开了。大儿子石光荣也把6亩责任田种上了紫花苜蓿和红枣,还买了38只羊。
  看着大儿子的责任田里“上结枣儿,下种草,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石述柱心里开始动摇了。他悄悄算了一笔账,退耕前是一亩地种小麦收入400公斤,按每公斤1.2元计算,一亩地最多收入480元,去掉成本,几乎不挣钱。退耕后,每亩地种苜蓿可养5只羊,每只可卖400元,一亩地平均就能收入2000元,套种的红枣一亩地也可收入1000多元,两项相加总收入可达3200元。
  经过反复比较,石述柱终于明白了:种树种草远比种粮划算。石述柱于是找到大儿子说:“给我几公斤苜蓿种子,我也种几亩。”他见人就说退耕还草好。一些思想有顾虑的乡亲纷纷效仿他
  看着父亲开始发生变化,石光荣高兴地笑了。
  第二年春天,石述柱把自家的10亩责任田种上了苜蓿和红枣,又从大儿子家用玉米换了9只羊圈养,当年就见了成效。3年前靠种植,一家6口人全年收入2000元,现在1亩地就收入1800多元,养殖也搞得红红火火,由3年前的9只羊发展到了36只。石述柱见人就说退耕还草好。
  治沙英雄石述柱开始退耕种草养畜,再次引起群众关注。一些思想有顾虑的乡亲纷纷效仿他。民勤县也做出规定,除享受国家补贴外,每亩地再补贴20元。同时,政府还帮助引进小尾山羊,提供扶贫贷款,帮助农牧民调整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
  “这几天我还要再买40只羊,到年底就能养到100只啦!”石述柱兴奋地说。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站编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