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防沙治沙规模大效果好 生态恶化得到有效遏制 农牧民实现稳步增收
第4版(要闻)专栏:
内蒙古防沙治沙规模大效果好
生态恶化得到有效遏制 农牧民实现稳步增收
本报呼和浩特6月17日电 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60%以上的内蒙古自治区,依托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广泛采用林业科技,种草种树,昔日黄沙千里的毛乌素、乌兰布和、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如今周边绿意初现,沙漠化趋势缓解。全区森林覆盖率由1997年的13.81%提高到现在的14.82%,农牧民在防沙治沙中逐步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依托国家实施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水土保持重点防治、退牧还草和天然草原保护等七大生态建设重点工程,防沙治沙建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至今投入已超过100亿元,生态持续恶化的态势得到了有效遏制,沙尘暴的发生次数有所减少。科尔沁沙地及其周边地区的沙化土地面积明显减少,沙漠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50年代的506万公顷减少到现在的420万公顷。通辽市的沙漠化土地面积由1994年的234万公顷减少到现在的214万公顷,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速度已经超过土地荒漠化速度。赤峰市沙化土地面积从1994年的203万公顷减少到2001年的195万公顷。
防沙治沙还为农牧民增收作出了贡献。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全区有144.35万农户从退耕还林政策兑现中受益,年平均每户补助粮食约550公斤、补助现金200元。乌兰布和沙地引进了枸杞新品种,农户与公司营建了无公害枸杞基地,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有效途径。在毛乌素沙地,通过用灌木加工刨花板,调动了群众种植灌木的积极性。在科尔沁沙地,营造沙地生物经济圈使农民实现了防沙治沙与脱贫致富的“双赢”。
(吴坤胜 乔雪峰 许东洋)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