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版

学会感激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6-17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学会感激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学会感激 葛晨虹   感激在许多时候是一种感恩的心情。   我们感到大自然有恩于我们,父母有恩于我们,我们所在的'...

学会感激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学会感激
葛晨虹
  感激在许多时候是一种感恩的心情。
  我们感到大自然有恩于我们,父母有恩于我们,我们所在的社会以及周围的人们都有恩于我们。有时候,我们觉得映入眼帘的一切,哪怕是一棵树、一朵花、一汪清水、一片绿地,都值得怀着感恩的心情去对它们微笑。
  很多时候,感激这种心情会带来一种良好的人生感觉,使我们感到愉悦和温暖。心存感激,生活中才会少些怨气和烦恼;心存感激,心灵上才会获得宁静和安详。心存感激地生活,才会敬畏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珍爱大自然一切的惠赐;心存感激地生活,才会时时感受生活中的“拥有”,而不是“缺少”。
  感激就是这样,既简单又复杂。一段时间以来,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千千万万无私奉献的人,许许多多感人肺腑的事,使我们思考,也给我们启示:感激不只是一种心情,而且是一种素质;不仅应当心存感激,而且需要学会感激。
  感激是一种爱的表达。感激之中一定蕴涵着一份做人的谦虚和真诚,一种对他人的感谢与尊重。从这一点上看,感激不是每个人都能自然拥有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感激实在是一种美德。
  感激也是一种做人的责任。从美德角度而言,感激是一种“应当”的回报。但这种回报不是一种简单的来往,不是一种外在的负担,更不是一种讨价还价式的交易。真正的感激应该从美德和真情中生成,表达爱的愿望和善的回声。“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感激就是这种回报,它不是简单的投桃报李,而是为了永修友好。
  自私自利的人往往很难怀有感激的心情,也缺乏感恩的美德。崇德重礼的孔子曾把忘恩负义之人斥为“小人”。在他看来,回报有这样几个层次和方式:以德报德、以怨报怨、以德报怨、以怨报德。不能容忍的是“以怨报德”,值得提倡的是“以德报德”。当然,孔子也不主张“以怨报怨”或者“以德报怨”。千百年来,忘恩负义之人之所以遭人鄙视和唾弃,就是因为他们自私自利、自负傲慢、缺乏爱心,与人之美德相悖,与人之良心不符,带给生活的不是互助互爱,带给人性的不是美好完善,带给社会的不是和谐公正,而是相反的东西。
  对一个人来讲,做人、处世以及交往、生活,应该讲求感激和回报,讲求良心和道德。对于一个社会来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倡导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社会,必然要求人们在享受社会一切有益成果的同时,对社会承担相应的责任并做出贡献。如果不是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有德者默默奉献而少有回报,无德者坐享其成却心安理得。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答,有德就会成为有德之人的负累,缺德倒可能成为无德之人的便利。借用经济学中的一句话,“劣币驱逐良币”,其结果必然导致社会风气败坏,人际关系恶化。
  一个人自觉自愿地奉献社会、服务他人,也许他并不希求对等的回报,但承受奉献的一方却有责任对做出奉献的一方给予回报。这是道德公正和社会公正的必然要求。其实,社会越是回报个人的奉献,个人就越乐于奉献社会;个人对社会的奉献越多,社会为个人提供的权利、保障和幸福也就越多。这也正是我们应当心存感激、需要学会感激的道理所在。
  社会是一个集体,生活像一条河流。学会感激,以感激的心情去把握生活,用感激的心情去回报社会,我们的生活便会显出更多的善意和爱心,我们的社会便会增添更多的和谐和公正。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站编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