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第9版(理论)专栏:专家议专题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怎样克服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深层因素,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怎样建立新的农业体制和农业组织形式,解决分散的农户生产与国内外大市场的对接问题?为什么说根本的问题是发展农村教育?今天刊登的两篇文章围绕这些问题谈了各自的见解。
——编者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万宝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根本的措施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原因是多方面的。
农业资金投入少。发达国家农业投资额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通常在10%以上。我国1990年财政用于农业(包括农林水)支出的比重为10.0%,1995年下降为..3%,2001年为5.5%。1998、1999和2001年虽然大幅度增加了用于农业的财政资金,但主要是靠国债资金,而且85%以上用于大江大河治理和生态建设等重大工程,对农民直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增产增收影响不大。
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滞后,出现了“三难”。(1)小生产与大市场衔接难。主要问题是农业宏观管理不能适应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经营的需要,微观管理不能适应农业发展对多样化服务的需要。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市场信息不灵,流通环节不畅。(2)提高规模效益难。实践证明,只有实现规模经营,才能创造更高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但在家庭承包经营条件下实现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目前还缺乏制度和组织保证。(3)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难。农民负担重的主要原因是乡镇一级需要农民供养的人员太多,机构臃肿给农民造成的负担占农民实际负担的40%左右。因此,要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必须精简乡镇机构,改变“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的局面。
农业科技投入少,形成了三个断层。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比较低,其主要原因是农业科技投入少,出现了三个断层:(1)政策落实断层。党中央、国务院早就制定了一系列科技兴农的政策,但由于农业科技涉及面广、研究周期长、见效慢,以及近年来农产品供给充足等原因,一些部门和地方忽视或削弱了农业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工作,对中央的农业科技政策落实不力。(2)科研工作断层。由于科研投入不足,科研人员除了承担少量的国家课题,主要精力都用于“找米下锅”的项目上,谁出钱就给谁研究,研究成果往往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结合不紧,缺乏基础性、方向性和宏观性。(3)农技推广断层。农业科研成果能够得到推广应用的不到1/3,主要问题是推广工作出现断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由于经费得不到保障,往往一人从事多种职业,甚至将农技推广作为“副业”。还有的“既开方又卖药”,向农民收取的技术服务费太高,影响了科技成果推广。
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展缓慢,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我国城镇化明显滞后,这是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于农业和农村,乡镇企业布点分散,生产要素不能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农民收入不能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进一步放活农村经济
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关键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放活农村经济。
“放活农民”。农民是农村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对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1)中小型民营企业是安置就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可以把繁荣农村经济与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结合起来。(2)加快小城镇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首先要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农民进入城镇的人为障碍。其次要以招商引资、发展民营企业为支撑,大力扶持和培育具有市场潜力的产业。第三要搞好小城镇规划布局,以利于结构调整,实施产业化、规模经营、机械化和对农业的综合服务。第四要制定优惠政策,坚持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逐步建立起国家、地方、集体、企业和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投资体系。(3)建立和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改变分散经营的农民难以在农产品的成本、质量、安全和生态等方面应对国内外市场竞争,难以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的状况。(4)建立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搞好就业信息服务,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5)对农民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与再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放活农业”。(1)按照市场机制配置农村生产要素,形成土地、劳动力、资金、科学技术等要素在农业领域合理流动、优化组合的新机制。(2)优化农村生产力布局,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重点解决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问题。建设农产品优势产区,形成优势产业带,使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的双重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由农民分散调整转向靠企业化运作进行调整,由农业内部调整转向一、二、三产业协调调整,由数量和质量调整转向标准化和规模化调整。(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经营体制创新。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是建立科技研发、科技引进、科技推广转化的新机制。鼓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与企业结合,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企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渠道,应该不断加强。对公益性的工作,确保财政经费,搞好各项服务;对经营性的业务,切实放活搞活,做大做强。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重点是积极培育和发展能够带动农民发展生产力的新型经济组织。实践证明,龙头企业通过中介组织与农民签订合同,成本低、履约率高,产品安全、质量、成本和效益有保障,因此,应将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到重要日程。(4)完善农业支持服务体系。一是尽快研究和建立动物疫情和农作物病虫害应急处置机制,促进种养业发展和扩大出口;二是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和信息体系建设,积极发展连锁经营、配送、直销、网上交易等现代营销方式;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四是建立农业重大灾害保险机制。(5)减轻农民负担,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农业是自身效益低、社会效益高的产业,对农业进行补贴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我国应逐步进行四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将对农产品按产量征税转变为按商品量征税;二是将补贴流通环节转变为直接补贴农民;三是将农业、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靠农民投资投劳转变为主要由国家和地方投资;四是将农民自费参加培训转变为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安排专项基金进行培训。(6)创新农村金融体制,保证资本要素的投入。建立健全受法律约束、规范化、可操作的农村金融组织,包括从提供全面服务的金融机构到为农村工业、农业企业服务的专业金融机构,再到为农户服务的小额信贷机构。鼓励企业投资和开发农业项目。
“放活农村”。(1)精简乡镇机构,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充分发挥农民的自主性和创造性。(2)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份额,并向县以下农业和农村倾斜。(3)加强城乡统筹,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目前,农民负担最重的不是“皇粮国税”,而主要是教育双达标、水利建设、乡村道路和电网改造等集资收费。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是农村信息不畅、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属于公共产品,中央和地方要集中财力,以直接投资的方式给予保证。应逐渐使农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4)搞好农村环境治理,实现农村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