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版

构筑三道线防治荒漠化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6-16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构筑三道线 防治荒漠化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构筑三道线 防治荒漠化 中科院院士 张新时   荒漠化是地球上最为普遍的土地退化形式,被称为'...

构筑三道线 防治荒漠化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构筑三道线 防治荒漠化
中科院院士 张新时
  荒漠化是地球上最为普遍的土地退化形式,被称为“地球的癌症”。地球上荒漠化的潜在发生范围约517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40%,其中荒漠化土地为3620万平方公里。我国荒漠化的潜在发生范围约330万平方公里,遍布于我国的西北、华北和东北西部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4.6%。其中80%的土地已发生不同程度的荒漠化,且以每年1040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
  众所周知,自然生态系统———森林、灌木、草原与荒漠都具有天然更新和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在受到的干扰和破坏不太严重的情况下,经过一定时期的封育、可能自然演替逐渐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从生态伦理的角度来说,人类破坏自然生态系统与土地之后,却把生态恢复的责任交回给自然,是推卸自己应负的责任,缺乏自然道德和消极有害的态度与生态观。
  在地球干旱半干旱区的地质演化过程和西风急流高压带的控制下形成了三个生态圈,这就是:荒漠生态圈、草原生态圈,以及向湿润的森林与农区过渡的农牧交错带生态圈。这三个生态圈就是防治荒漠化的三道防线或阵地。
  在我国北方存在着一条从西到东的降水量递增的梯度,相应的植被地带是:极端干旱的荒漠—草原化荒漠(半荒漠)—草原—森林草原(农牧交错带)—落叶阔叶林。荒漠化过程即发生在荒漠—半荒漠—草原—农牧交错带范围内。在不同的地带中,荒漠化发生的机制与表现形式不同,其防治的策略与措施也各异。
  温带荒漠生态圈在我国境内涵盖着新疆、青海柴达木盆地、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与宁夏贺兰山以西的地区。建议将整个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作为一个自然保护区进行保育,完全禁止放牧、樵采、开垦等人类活动,并在初期进行人工促进沙漠植被的恢复重建和必要的物种回引和重新风土驯化。
  温带草原生态圈包括我国内蒙古高原的中部与东部,及其中的几片沙地,如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等,其年降水量在300—450毫米之间,典型的植被是几种针茅与羊草为优势种的草原,历来是我国北方最广阔的天然放牧场,千百年来养育着我国的游牧民族与其畜群。
  防止草原荒漠化,使其趋向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在于实施两大转变,即草原功能性转变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我国北方天然草原的功能应从放牧转向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草地畜牧业必须从数千年传统、落后和粗放的放牧方式,全面地转向以人工饲草基地为基础的现代化舍饲畜牧业生产方式。
  农牧交错带生态圈是防治荒漠化的第三道阵线。这一地带处在草原带与东部森林带和农区的交界处,是一条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延伸的狭长地带,从东北松嫩平原的西部,经燕山山脉沿内蒙古高原的东南沿延伸至黄土高原,而止于甘肃与青海交界处的湟水谷地一带的山地。农牧交错带生态荒漠化防治与生态重建的基本策略是“退耕还林还草”,建立以人工草地与饲料地为基础的舍饲畜牧业基地,使之成为西部草原的饲草支撑带,和东部农区与城市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地。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站编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