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奉献者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专栏:文明新风
特殊奉献者
本报记者 潘跃
非典无情,人间有情。
被非典掠走生命的人从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起,就有一个特殊群体的人们,细心地作好遗体的消毒、包装、运输和焚化工作。这就是战斗在殡葬一线的工作人员。他们同样面临着被传染的危险,同样穿着厚厚的隔离衣,同样不能与家人相见……
广州市8个老城区,殡仪馆只有一家。在抗击非典的特殊时期,殡仪馆制定出“圆满完成遗体处理任务,确保职工零感染”的目标。在没有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高级工程师邓长宁和几位年轻人艰难探索,并于2月18日正式推出了广州市殡仪馆非典防治的实施方案和细则:患非典死亡者的遗体一律专车接运并直接送火化间专炉火化,尽量动员家属不举行告别仪式;紧急购置防非典药品、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保证后勤物资的储备供应;接运非典遗体的员工须穿戴一次性工作服、口罩、手套和帽子,接运完毕所有用具全部焚烧……零感染———广州市殡仪馆300多名工作人员在抗非典斗争中创出的佳绩,令全国同行刮目相看。
妥善处理非典患者遗体和焚烧非典垃圾是疾病控制的重要一环,是控制疫情蔓延的关键措施。这项任务艰巨而繁重,常人难以想象。
焚化非典死亡者的遗体,尽管作了消毒处理,仍有很大的危险。北京大兴区殡仪馆职工李玉岭,身穿隔离衣,头戴防护帽,加厚口罩、眼罩、手套、鞋套……全副武装后,人被裹得严严实实。“连日的高温,我们每个人的衣服里都能拧出水来,嗓子像被火燎了一样,火辣辣的。”
自4月11日北京市防非典指挥部把运输和焚化非典死亡者遗体的任务交给昌平殡仪馆后,作为支部书记兼馆长的何忠林,坚守一线指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经常夜里两三点钟还要和市殡葬处及各家医院协调处理有关非典死亡者遗体的事宜。眼睛熬肿了,点几滴眼药水,顾不上吃饭,用方便面充饥……老母亲患病刚出院,身体缺钾,全身浮肿达一周之久,何忠林只能让妻子买一点补钾的药片,给老母亲服下。
4月20日,北京昌平殡仪馆人员在去医院接运非典死亡者遗体过程中,副馆长陈进达来不及作上车前的细致准备,穿上防护服就出发了。到了医院,把车开进病区,并协助医院对非典死亡遗体作消毒处理。此时,他感到内急,但考虑到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只好憋着。回程的路上,好不容易看到一处厕所,想要停车,当地人一看“非典专用车”,如同看见“瘟神”一样,赶紧过来阻止说:“这里不让停车,快走!快走!”没办法,实在憋不住了,陈进达的大小便只好拉在了包裹严密的防护服里。此后几天,这件事在职工中传开了,殡葬工作者无一不对陈馆长产生由衷的敬意,对自己的奉献感到值得……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