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人民的记者——读《人民记者穆青》
第7版(大地·读书天地)专栏:
勿忘人民的记者——读《人民记者穆青》
王全书
穆青同志是我熟悉和钦敬的新闻界老前辈。经典之作《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和他塑造的一系列先进人物形象,还有他那些具有前瞻性的新闻报道名篇,都对我的工作和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近,读了张惠芳和王昉合著、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人民记者穆青》一书,对穆青的认识就更多更深了一层。书中以丰富翔实、生动感人的内容,记述了穆青同志几十年来在新闻这个特殊的岗位上,与我们的党、国家和人民同甘苦、共欢乐的人生轨迹,表现了他坚定的党性和鲜明的个性。特别是他与人民群众的血肉相连的赤子深情,更是感人至深,许多地方读来令人心动眼热,催人泪下。
作者在书中只截取了穆青记者人生的中段,也是最辉煌的阶段,集中展现了一条主线:穆青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把新闻工作当作党和人民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的武器,奏响的始终是激越高亢的主旋律。
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是怎样写成的”、“早春吹来希望的风”、“站在时代的潮头”、“为人民呼唤焦裕禄”、“寻找活着的焦裕禄”等章节,可以看到每逢重大的历史关头,穆青总是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高瞻远瞩,呼唤出时代的最强音,在人民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引起山呼海啸般的回响。他所描写的一个个人物典型,无论是县委书记焦裕禄,还是植棉能手吴吉昌,植树老农潘从正等,都既是当时引领人民群众在困难中看到的希望和阳光,又是超越时空、照亮后人、激励人民奋发向上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穆青以敏锐的目光,洞察时代发展的总趋势和历史前进的大方向,善于发现人民群众中的新创造、新事物,以新的典型参加新时代的大合唱。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反映农民科技兴农的《抢财神》到九十年代初反映南方改革大潮的《风帆起珠江》,从反映城镇化建设的《苏南农村第三波》,到反映农业产业化的《跨世纪的创业》,穆青的新闻作品都具有鲜明的前瞻性和导向性。这正是一个新闻大家的高明之处,是值得年轻的新闻工作者认真研究借鉴的。穆青有一个十分朴素而又非常强烈的愿望,即无论写什么,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与人民建立骨肉深情,是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最基本的素质;这种深情,永远是触动人们心弦的感情结。这也正是《人民记者穆青》之所以感人的力量所在。
大凡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能让人掉泪的都是人性中的亲情、爱情、友情,而在《人民记者穆青》中,让人流泪更多的却是穆青与采访对象、与普通农民、寻常百姓的情谊,这是现今新闻和文学作品中极为鲜见的。
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群众心连心,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石。穆青以“勿忘人民”为自己的座右铭。
他“勿忘人民”的“百姓情结”,随着他的社会地位的升高而与日俱增。从河南这个视角来观察,他在新华社社长的岗位上不可谓不忙,但仍然不断回来采访,到父老乡亲中畅叙家常,他年逾古稀,老而弥坚,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写出了《人民呼唤焦裕禄》等振聋发聩、令人荡气回肠的作品。穆青朴实无华、吃苦耐劳的采访作风也很值得称道。我们从《人民记者穆青》一书中可以看到许多生动感人的故事:大雪纷飞,天寒地冻,他还到扶沟、鄢陵采访;回郑州的途中遇上堵车,直到深夜才回到住处,虽然又冷又饿,却因怕影响服务员休息,只啃了一个苹果充饥;到山区采访,一碗清淡的面条就吃着很香;采访途中,为了赶路,在路旁小店的烧饼炉里买几个热烧饼权当一顿饭。难怪人们称赞他是“八路军的腿,老百姓的嘴”。
《人民记者穆青》写了穆青怎样当记者,更写了他的为人、他的人格魅力。作者把穆青写得人情化、人性化,谦虚随和、以诚待人、宽厚容人、平易近人,令人可亲可信,可敬可爱。他惜才、重才、育才、用才。许多青年新闻工作者向他索要成才“秘诀”,他总是说,要想学会“作文”,必先“学会做人”。
“学会做人”,这是对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品质修养的首要要求。能够做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这是做人的最高准则。
穆青有一诗句:“赤子深情终未改”。他弘扬主旋律的新闻实践,他“对得起老百姓”的记者使命,他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风貌,都是全国新闻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