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的网络与无限的文学
第6版(大地·文艺评论)专栏:文艺点评
有限的网络与无限的文学
张学昕
文学的发展生机,文学的不竭动力,或许正在于其不断地突破已有的规则,拓展新的道路。无疑,网络的出现及其所带来的冲击,虽然并未改变文学的特质,却大大地拓展了文学表现的空间。
我们不得不承认网络和平面媒体的重大差异,尤其网络之于文学,我们已在短短的所谓网络文学的经历中切实地感受到了它独有的魅力。首先,网络的“全球性”使文学的传播突破了固有的边界和地域,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汉语文学、华文文学的文本和信息充分地、及时地展示在全世界的面前,且大大地减少了传播的环节。其次,网络文学表达方式和内容的自由性以及空间的广阔性使文学的个性色彩增强,而参与的广泛性、普及性也给文学带来了新的转机。网络作为一种新的载体和传播方式,它不仅改变了作者的写作方式,而且改变了读者的阅读方式。写作群落、阅读群落的层次也同时发生了极大变化。
我们在强烈感受了网络给我们带来的种种新奇和乐趣之后,很快就会发现网络对于文学发展的有限性。尽管网络写作给它的参与者带来了放松和自由交流的乐趣,网上的遨游常常使写作者信心陡增,写作、阅读的同步也省略掉许多繁琐的生产制造过程,但又不得不承认,“点击”之后的即时性欢乐往往会随着电子屏幕的关闭而逐渐淡出。实际上,对于文化、文学而言,任何外在形式的变化都无法撼动文学的实质,尤其是最关键性的要素,诸如历史社会的巨大内涵、情感体验的深刻真挚、想象的奇特、语言的容量以及作家的良知。就网络文学的现状看,即使那些刻意强调非纸介质原创的写作者,不仅要坚决摈弃写作的过分随意性,而且要摆脱心态的过于浮躁,要充分意识到网络文学除了休闲性、流行性、娱乐性这些消费时尚而外,必须要考虑到文学毕竟是文学,文本自身的生命力和恒久的艺术魅力才是一个真正写作者的内在追求。
人们渴望的绝不仅仅是满足于消费性文化层面,而是希冀在文字中触摸到社会历史的深层结构,找到精神的家园和灵魂的归宿,而这一点是无法在“快餐”类的游戏中产生的,无法从网上任意“下载”。真正的文学不该是“一次性”消费,不该在个人化的语言狂欢中降格以求。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本质上并无大的区别和冲突。既然是“文学”,两者在根本上的标准也应该是一致的。文学创作是一种个性化、心灵化,充满发展无限性的劳作,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特殊形式,它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审美的方式表达人对社会、历史,以及人类精神的深刻感悟和思考,以此实现人对现实世界的把握和改造。网络文学较之传统文学,在虚拟的空间中能更自由地实现想象力的飞升,但文学的想象必须有其坚实的现实根基,在进入社会历史河床深处,进入人的心灵深处、精神内核时,传统文学的特质仍然是网络文学作者必须重视的原则。当然,网络可能会培养出自己的作家,他们也可能会在当下一“键”成名,问题在于,他们的写作离开了互联网是否就会丧失其生存的热土,或者说网络写作将与互联网永远共同发展和演变。这也关涉到网络文学创作会不会产生经典等一系列的问题。
网络为许多可畏的文学后生提供了无限的表演空间,那么,在那汹涌而来的倾诉中会有多少文本能够沉淀下来呢?网络上的文学是否也会出现大师或大师级的作品?传统意义上的“作家”和“网络作家”有多大的区别?也许,网络从来就不尊崇什么经典和永恒?网络写作或许仅只是一种情感模式和精神交流方式而已。但毫无疑问,这将在根本的意义上降低网络文学的价值和内涵。
至少有一点已引起较为广泛的注意,网络文学大量使用的速食化语言,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表达的无规范化和语言泛滥反而容易导致网络文学走向非理性化、非文化性。文学的真正发展,并不仅仅取决于文学表现形式和表达机会的发展,还必须立足于文学所依存的现实。从现状看来,我们不能要求网络文学都必须具有宏伟而深刻的历史关怀和现实追求,但是无论是纸质的还是读屏的文学,抛却宏伟而深刻的历史关怀和现实追求,轻飘无根的“即时”文学也终不能称其为文学,总而言之,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一样,只要它赖以存在、发展的条件尚存,它就不会终结自己生存的命运,同时也会不断面临新的契机和挑战。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