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版

日子阳光灿烂——记湖北省秭归县移民的新生活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6-15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日子阳光灿烂——记湖北省秭归县移民的新生活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日子阳光灿烂 ——记湖北省秭归县移民的新生活 本报记者 张毅   景观变了交通'...

日子阳光灿烂——记湖北省秭归县移民的新生活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日子阳光灿烂
——记湖北省秭归县移民的新生活
本报记者 张毅
  景观变了交通畅了观念新了 移民“动脑筋奔小康”
  从秭归的新县城茅坪镇出发,30分钟的车程便到达泗溪。和雄奇的长江三峡相比,这里的峰峦山涧尽显妩媚。导游小姐兴奋地说,自从修起了大坝,游客更多了。秭归境内有条九畹溪,旅游旺季一天要接待四五千人。仅在九畹溪当特护员的水手就有100多人,他们都是库区淹没线下迁出来的移民。库区移民吃旅游饭的多起来了。现在秭归旅游业产值已经占到全县GDP的16%。
  记者见到,一些移民的日子已经“阳光灿烂”。茅坪镇银杏坨村是库区移民的样板。2000年到这里采访时,有移民向记者抱怨,原来的地不能种了,这里又没有好营生。3年间,银杏坨俨然变成了一个繁忙的集镇,村前的马路变成了中心街道,过往车辆一片喧闹。听着“嘟嘟嘟”的喇叭响,望运全越发高兴。他家三层小楼的底层收拾得干干净净,餐桌餐椅摆放整齐,他要开一个餐馆“望江楼”。他说,国家建大坝,百姓沾了光,许多施工队租他们的房子,很多人家光房租钱每月就收七八百元,“一家人坐在屋里什么不干都够吃了!”
  话虽这么说,可越有钱挣就越想挣。沿马路不少人家开了酒店、旅社和商店。年轻人在工地上很容易找到活干,一天至少20元。村里一些人搞起了柑橘贩运,搞得好的,比种柑橘还来钱快。当了20多年村支书的崔邦俭说,库区发生了“巨变”。秭归是脐橙之乡,可过去村民们种了效益差,关键是交通太难了。“七弯八岭一面坡”,不通公路,进出就靠门前一条河,到宜昌两天才一班船。一袋橙子从坡底背上码头,经常碰不到商贩,只好再背下来。大伙觉得还是种点粮食稳当,至少解决口粮了。现在公路就在家门前,茅坪港一带9公里范围内要建14个客货码头,坐汽车10多分钟就到了县城。交通改善了,银杏坨人活泛起来了。以前出苦力挣饭吃,现在要动脑筋奔小康。
  种经济作物发展产业化 农业结构调整育生机
  农业仍然是农村移民的基础。在秭归县周坪镇,记者见到满山的茶园。县委宣传部的同志说,这里的茶叶品质好,没污染,茶叶采下来之后,就通过沿江公路源源不断地送到县城加工。据介绍,江面水位上升后,沿江地带冬天气温可升高1—2摄氏度,夏天将降低1—2摄氏度,更有利于柑橘生长。秭归的农业以前以粮油为主,如今,长江两岸退耕还林,包谷、水稻都换成了经济林。因为种经济作物划算,许多移民开始买粮食吃了。
  秭归县县长罗平烺说,近年来,秭归以移民安置为重点的产业结构调整得益于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维维集团、皂素加工厂、魔芋加工厂等一批龙头加工企业,带动了40万亩多种经营基地建设。目前,秭归县的茶叶加工率达100%,柑橘加工率达50%以上。由于产业化的拉动,全县基本形成了沿江的柑橘和高山、中低山的蔬菜、黄姜、烟叶等经济带。
  从1992年起,秭归县搞了10年移民,也搞了10年调整。1992年,秭归一二三产业的比例是7∶2∶1,目前已达到3∶4∶3。县委书记王万修说,尽管他们至今还没有脱掉贫困的帽子,但30万农民已经从农业结构调整中看到了新的希望。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站编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