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政府与市场的桥梁——访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
第6版(国民经济)专栏:
构筑政府与市场的桥梁
——访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
本报记者 富子梅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批准了国家开发银行今年发行2900亿元的金融债券额度。这表明国家将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更多地发挥开发性金融在国家大型重点项目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那么衔接政府与市场的开发性金融是如何在大型建设项目上发挥作用的?开发性金融的优势是什么?又是如何帮助不具备成熟现金流的大项目走向市场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
承担集中、大额、长期风险
“开发性金融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是在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中,用国家信用承担集中、大额、长期风险,帮助它度过初始阶段的困难,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法人信用。”陈元开门见山地说。按照商业化的一般原则,银行发放贷款必须有一个法人。而且这个法人要有好的市场信用。开发性金融的运作却完全不同,贷款的对象常常是一个全新的项目———法人在组建当中,现金流还没有出现,收入还没有,三峡工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就需要开行从国家发展的全局和投融资体制发展的前景出发,从贷款企业的信用建设前景出发,用国家信用来承担国家重大发展项目中的集中、大额、长期风险,帮助它度过开始发展阶段的困难。陈元强调:“开行是将准国债性质的开发性债券与金融的资产管理相结合,通过体制建设、市场发育来弥补市场失灵、制度缺损。开行立足国家信用,发挥融资优势,把政府、银行、企业的力量结合起来,使重大项目建设从政府开始,最后顺利走向市场。这是开行所承担的开发性金融的基本特点。”
加速市场化建设
市场缺损和失灵的地方,就是开发性金融作用的领域。开发性金融以融资优势推进体制建设,弥补市场缺损和失灵,承担了与商业金融完全不同的风险。开行是通过体制建设实现优质资产,再通过优质资产最终支持经济发展。开发性金融不是商业性金融,它不会直接进入已经高度成熟的商业化领域,而是从不成熟的市场做起,用资金、用体制建设来带动市场的发展。以三峡工程为例,在三峡基金没有到位、商业贷款难以获得的时候,在项目还没有产生足够的现金流,项目的法人治理结构、信用建设都还不完善、不成熟的时候,开行提供300亿元信用贷款,让企业分享政府信用,用长期、大额贷款介入企业的信用建设、市场建设,帮助企业逐步在市场上树立起经营主体地位。“我们所做的是在现在的困难和将来的发展之间搭一座桥梁,这座桥梁的支点是国家信用。”陈元说,国家信用通常可以超越经济发展的周期波动,有效覆盖和承担单个项目波动的风险,为企业的信用建设奠定基础。
三峡建设总公司从开工之初完全依靠政策性投入,到目前长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即将跨入资本市场的门槛上市融资,走上市场化发展的道路,依靠的是开发性金融尤其是政府信用的帮助。陈元认为:“正是有了这种帮助,为项目成功提供了融资保证,加速了企业的成长。这就是为什么说开发性金融是一个市场建设、市场发育,体制建设、体制发育的培植过程,开发性金融用的好,会加速市场化进程。”
达到最佳融资组合
在开发性金融的帮助下,当企业在市场上初步站稳脚跟,可以通过多渠道融资,比如商业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上市筹资时,开发性金融应该处于怎样的地位呢?
陈元指出,为了国家信用在市场运用中的成功,开发性金融必须靠自己的健康性和盈利能力维持。因此,开行在项目建设初期提供的开发性资金,应当在项目建设后期获得回报。开发性金融的资金是准国债性质的开发性资金,一方面具有国家信用的高能量,可以有效承担长期大额集中风险;另一方面又具有未被市场分化的融资形态,可根据职能任务的需要灵活转化为股权或债权,与商业性资金相比优势十分明显。在基础设施等中长期融资领域,开发性金融将继续发挥主力和导向作用。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