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版

航天先锋——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6-13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航天先锋——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 第1版(要闻) 专栏: 航天先锋 ——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 新华社记者 奚启新 本报记者 廖文根   '...

航天先锋——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

第1版(要闻)
专栏:

航天先锋
——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
新华社记者 奚启新 本报记者 廖文根
  初夏的巴丹吉林沙漠,骄阳如火。雄伟的载人航天发射场上,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的官兵们,正紧张地进行“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准备工作。
  这支被誉为“航天先锋”的发射部队,组建44年来共发射卫星33颗,试验飞船4艘,各类导弹、火箭上千枚,发射成功率100%,并创造了中国航天发射史上的九个第一。2000年,他们荣获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次飞行试验突出贡献奖”;同年11月,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为他们记了集体一等功。
  奋斗伴随艰辛
  每一次航天发射,都倾注了发射测试站官兵的一腔心血;每一次发射成功,官兵们都会从心底迸发出激情的欢呼。
  2002年12月,“神舟”四号飞船矗立在载人航天发射场上。这是一次与载人航天状态完全一致的飞行试验。当飞船发射进入“不可逆状态”时,发射场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严寒,最低气温接近零下30摄氏度,超过低温发射条件近10摄氏度。
  在发测站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太多类似的考验。今天,他们又要向低温发射发起挑战。经过缜密的试验,官兵们用阻燃保温材料把发射塔裹得严严实实,对60多米高的发射塔及火箭飞船进行加温保温。火箭助推器发动机启动活门前,有一根直径0.15米、约1米长的裸露管道,在低温下将影响火箭正常点火。他们就像照顾新生婴儿一样,密切监视着管道表面温度的变化。大漠上寒风凛冽,官兵们连续4昼夜值班监控,确保万无一失。
  飞船进入90分钟发射准备。这时,操作手向指挥员紧急报告:“活动发射平台4根防风拉杆没有复位。”关键时刻,发测站官兵们临危不惧,按照预想方案及时排除了故障。“神舟”四号发射一举成功,整个发射工艺流程提前了2天,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低温发射的新纪录。
  奋斗伴随着艰辛。从第一枚导弹到第一颗卫星,从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到第一艘“神舟”号飞船,发射测试站几代官兵用他们的赤胆忠心,架起了通向太空的“天梯”。
  创新孕育成功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的官兵们,创造了一个个航天发射奇迹。在他们的创业史册里,写满了两个大字: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的航天发射一直采用分段组装、分段测试、分段转运的“三分段”模式。这种模式测试项目重复,试验周期长,可靠性也不高。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启动时,发射测试站在航天专家的指导下,创造并掌握了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运和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三垂一远”飞船测试发射新模式,使我国的航天发射进入了世界航天技术的前沿。为了熟练运用垂直转运新技术,他们创造了一种新型的转运方法,使转运定点误差从15毫米缩小到3毫米;为了实现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他们自主设计建立了具有当代先进技术水平的载人航天发射场指挥监控系统。在4次“神舟”飞船的发射中,他们每次只用半个小时就完成了船箭组合体的垂直转运。飞船进入发射工位后,实施发射的时间也由以前的10至15天缩短到3至4天,适应了今后空间交会对接、空间救援等应急航天发射的需要。
  发测站创新的故事很多。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中,他们参与研制了新一代发射场自动化指挥系统,使我国载人航天发射场的指挥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参与研制了煤油燃烧分解法废气处理系统,解决了火箭推进剂废气处理问题,结束了航天发射环境污染的历史;开发成功“长征二号F”火箭模拟训练系统,一改传统训练模式,在国内发射场系统处于领先水平……
  正是靠不断的技术创新,发射测试站突破了载人航天发射的许多关键技术,使载人航天发射场的各种功能和先进技术不断完善,成为我国目前技术最先进、设施最齐全的现代化航天发射场。近10年来,他们累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54项。
  坚持科学求实
  航天发射是尖端科技事业,特别是载人航天更被称为“生命工程”,容不得一丝一毫的疏忽。
  “神舟”三号飞船发射试验中,发射测试站人员在对设备进行技术测试时,发现有个插座上的一个接点信号不通。生产单位认为纯属偶然。但发射测试站的技术人员坚持质量标准,宁可做无用功,也不放过一个疑点。他们举一反三,对地面发射系统94个专业的2700余台(套)设备的所有插座,全部重新进行严格的检查,结果发现有几十个插座存在着批量性质量问题。更换不合格插座时,他们严把质量关,2000多个焊点,每个焊点都一一记录在案。
  “不把地面发现的问题带上天。”这是发射测试站官兵长期以来自觉养成的工作作风。1996年,在发射一颗返回式卫星时,操作手突然发现控制台上的几百个指示灯中,有一个显示火箭控制系统“供电好”的灯珠,在瞬间出现了一次异常的幻灭。这个极不容易察觉的故障现象,没有逃过测试站官兵的眼睛。他们很快将故障排除,从而避免了一起可能发生的事故。
  “神舟”一号飞船发射中,在对火箭电机驱动器进行单元测试时,女操作手杨晓娟突然听到一声非常细微的异样声响。凭经验,她断定是多余物在作怪。经过严格检查,果然在驱动器内部发现了一根长约8毫米的多余物。
  44年来,发射测试站执行了上千次航天发射,没有一次是因为他们的工作失误造成发射的延误或失败。通过建章立制,科学管理,强化纪律,他们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和安全预案,形成了载人航天发射质量管理新体系,实现了由传统经验型向科学规范化的跨越。
  大漠赤子情深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发射场地处西部大漠,距最近的城市酒泉也有250公里。这里,严寒季节长达7个月,最低气温零下32摄氏度;夏季炎热,最高气温达到42摄氏度;全年干旱少雨,风沙不断。发射测试站的一代代官兵,植根于这片热土,不畏艰苦,勇于牺牲,为了中国航天的辉煌而不懈奋斗。
  1999年7月,首次“神舟”飞船飞行试验合练。突然,火箭燃料发生泄漏。面对剧毒的易燃易爆气体,加注中队几十名官兵毫不犹豫地冲了进去,奋力排除故障。有的同志几次晕倒,可没有一个人往后退缩。事后脱掉防护服时,每个人从裤筒里倒出的汗水足有一大碗。
  发测站原站长王福通至今心有愧疚。他4次出差路过家乡,都因任务急,时间紧,顾不上回去看一眼年迈的父母。家中4位老人先后去世,他都是事后从家信中得知。
  “母病重,盼归”、“母病危,速回”、“母病逝”。地面营战士刘党生一周内接到3封加急电报,却因为发射任务需要,始终没有离开工作岗位。
  2001年,“神舟”二号即将发射时,部队的退伍工作也开始了。已被确定退伍的82名老兵看到发射准备工作异常紧张,联名向站党委递上请战书:请求推迟返乡的时间,一定要亲手把飞船送上天。当飞船成功发射后,他们才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心爱的发射架,成为当年全军最后一批离队的退伍兵。
  据不完全统计,在“神舟”飞船4次发射任务期间,发测站的官兵中,有976人次放弃了或推迟了休假,65人推迟了婚期,78人没能回家探望病重的亲人或为病故的亲人送终……
  大漠无垠,赤子情深。面对“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任务,发射测试站的官兵们有一个必胜的信念:“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一定能实现!”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站编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