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与“拱手”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专栏:金台随感
“握手”与“拱手”
孔德兴
突如其来的非典,使人措手不及,也因此重视起手来。
这是因为,手容易沾染病毒,是重要的传播途径,必须对手十分留意,以防不测。这样,见面与道别时的“握手”仪式,就成了两难的选择。横下心不握,僵僵地站着,免不了尴尬和歉疚;硬起手腕去握,又免不了非典传播的后顾之忧。总之,握手还是不握手?举措维艰,成了个问题。
双方对握手都心怀戒惕,两手相握之后各自都要想方设法尽快洗手,以绝后患。特别是洗手要用流水冲洗手心十秒、手背十秒,虎口与指缝又是十秒。这些繁琐的操作,更加提醒人们对是否握手要十分慎重。
其实,即使不在非典流行的太平时期,握手也是不符合科学和卫生的礼仪,因为通过接触,会传染多种疾病。那么,“握手”的习俗又从何而来呢?
中世纪的欧洲,骑士阶层好勇斗狠。他们除眼睛外,全身严密地包裹在甲胄里。骑士相见,往往提防对方的暗算,百般警惕。为了表示友好,表明自己手中没有武器,就脱掉铁手套,伸出右手相握,以解对方疑虑。从此,握手渐渐成为见面或分别时的礼节,也用以表示祝贺或慰问。
这一礼节来自欧洲,由于简便易行,表示热情,渐渐流行开来。其实,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拱手”要比“握手”来得科学和卫生得多。
拱手,即两手在胸前叠合,形成抱拳之式以表敬意。这一礼节,不知起源于何时。《礼记·曲礼上》说:“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拱手,男子尚左,女子尚右。也就是男子用左手握右手,女子用自己的右手握左手,这称作“吉拜”,相反则是“凶拜”。有一次办丧事,孔子拱手时右手握左手。几个弟子见了,也都右手握左手。孔子说:“你们太喜欢学我了。我这样是因为姐姐有丧事的缘故啊。”(《礼记·檀弓上》)可见,行拱手礼也是有讲究的,不然还会闹出笑话。
“作揖”也是“拱手”的意思,与下跪、叩头等统称“拜”。“长揖”是卑者见尊者之礼,即拱手高举,自上而下。《汉书·高帝纪》上记载,狂生郦食其去会见汉高祖刘邦时,本应行跪拜之礼,但他却“长揖,不拜”,可见其狂。
“拱手”之礼,与“握手”、“拥抱”、“亲吻”相比,避免了人体接触,对于阻止传染源大有益处,何乐而不为?林语堂老先生曾举了不少例子说明中国人的习性在许多地方比西洋人强。其中就有中国人见面寒暄时,比西洋人讲卫生。他在《西洋的怪风俗》中说:“东西文化一个大异点,就是西洋人彼此握手,而我们则自己握手。在西洋的许多怪风俗中,我想握手是最怪不过的了。”他说的“和自己握手”就是“拱手”。如果林老先生今天在世,他仍然会对握手表现出的“愚蠢”“冷眼旁观以笑乐”。
如果把握手认定为礼仪中的陋习,恐怕一时令人难以接受,但面对疫情,又不得不正视其弊端。不管如何,在非常时期为了控制疫情,移风易俗,大有必要。干部们要自觉带头少握手、不握手或以拱手相代。应该说拱手是中华礼仪文化的合理内容,合理的东西一定会为人接受,应有意提倡,发扬光大。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