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库区人民编织“安全网”——记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
第2版(国内要闻)专栏:
为库区人民编织“安全网”
——记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
本报记者 龚达发
6月10日,三峡工程蓄水定格在135米线,“高峡出平湖”梦想提前实现。人们担心的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情况如何?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否有保障?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峡江两岸。
鬼斧神工的地质运动在渝东鄂西造就了雄奇险峻的三峡风光,同时也孕育着严重的地质灾害。从湖北巴东至重庆奉节,地质构造极为复杂,被地质学家命名为“巴东破碎带”。三峡库区自古就是地质灾害多发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量大面广。目前已查明在三峡库区共有各类崩塌、滑坡体2490处。库区5300多公里库岸线中,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库岸总长440多公里,需实施工程防护的库岸139公里。
严重的地质灾害威胁着库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1982年以来,库区两岸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近百处,规模较大的有数十处。1982年7月17日云阳县城东鸡扒子大滑坡,面积达0.77平方公里,1500万立方米土石坠入长江,1700间房屋毁于一旦;1985年6月12日秭归县新滩大滑坡,新滩这个千年古镇顷刻滑入长江,激起江中巨浪达39米,上下游各110公里江段的96条船被倾覆,至今令人心有余悸。三峡水库蓄水成库后,水面的波动在30—40米之间,会对一些坡体原有的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率有可能会增加。这些坡体如未在蓄水前得到防治,将来治理的难度和投入的费用将更大。
党中央、国务院对库区的地质灾害问题极为重视。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国家有关部门多次对三峡地质灾害和库岸稳定进行调查,专门编制了《三峡库区崩滑体处理总体规划》。2001年7月,国务院决定从三峡基金中划出40亿元,用于治理影响135米蓄水和二期移民的地质灾害。
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一场“只许赢、不许败,只能提前、不能拖后”的地质灾害治理“遭遇战”,在湖北、重庆库区10多个县打响。135米蓄水线以下的近200处滑坡、80余处塌岸以及巴东、巫山、奉节三座县城的高边坡等地质问题开始被防治处理。位于鄂渝交界的巴东县,因为地质问题县城三移其址。据县地质灾害防治中心工程技术部张德全介绍,巴东进入国家投资治理的项目有15个,不仅涉及到县城,还涉及到江北的官渡口镇等地。两年来,几乎所有施工单位和县地质灾害防治中心的人员都没有回家过春节。
巫山县城新址位于大巴山弧形构造、川东隆褶带及川鄂湘黔隆褶带三大构造结合部,地质情况十分复杂。在这里建房每栋楼房的地基都必须经过特殊处理,平均每根桩基达到17.45米,最深处为41.9米。而地基每超深一米就要多投入183.3元。巫山县仅治理高边坡和处理房屋地基就多耗资3亿元,使每栋楼房质量验收合格率达到了100%,创造了滑坡体上的奇迹。
专家告诉记者,防治三峡地质灾害除必要的工程措施以外,还要根据灾害的危险性、防治难易程度及危害对象的可迁移程度,分别采取搬迁避让和监测预警方式。目前已有232处可能发生灾害的地段采取搬迁方式避免灾害,还有151处则处于严密的监测预警体系之中。密如蛛网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在库区全面启动。“群测群防”是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奉节县21个滑坡治理项目时刻处在两家专业监测单位的监控之下,建立了覆盖老县城至新县城20公里范围的监测网。万州区仅去年就购买100多万元的监测设备。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随着135米水位线的到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135米以上的灾害治理也正在进行之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地质灾害防治专家组组长刘广润说:“由于所有已发现和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都已得到治理和监控,三峡水库在蓄水135米高程后不会出现影响大坝安全、影响长江航道通航或造成群众重大生命财产损失的地质灾害。”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