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千里草原为绿色长城——草原荒漠化治理的生态学背景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专栏:
变千里草原为绿色长城
——草原荒漠化治理的生态学背景
刘钟龄
我国的草原,东起松辽平原西部,经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西部,到青藏高原,是广阔的绿色国土资源。千百年来,草原发挥着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功能,又是可适度利用进行家畜放牧生产的草地资源,保持着生物生产过程中物质循环和能量输入输出的自然平衡,成为天然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近代以来,旱作农业从草原区以南向北推移,逐渐形成了长城以北的农牧交错地带。20世纪50年代后,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使草原牧区和农牧交错区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在很大程度上超负荷利用和开发草地资源,成为造成草原荒漠化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根源。
当前北方草原包括牧区和农牧交错区的荒漠化已经造成了多方面的惨痛后果。草原植被趋于退化,生物资源锐减,草地生产力平均下降了60%—70%。风沙侵蚀与水土流失加剧,耕地肥力消耗殆尽,湖泊干涸,滩川地盐碱化,固定与半固定沙地严重沙化,沙尘天气与沙尘暴频发,都是荒漠化的突出表现。根据1999年卫星遥感调查,内蒙古草原荒漠化面积已超过60%。
荒漠化已成为世人高度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我们必须面对草原荒漠化的严酷现实,以科学精神为本,全面认识草原的生态功能与承载能力。
在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气候区,作为初级生产者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与相关的生物类群组成草原生态系统,为草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创造了物质基础,成为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由于地质历史、地形切割、地表沉积物与土壤发育的不同,使草原区形成生态多样性的景观格局。草原文化的发展又增添了许多人文景观特色。因此,广阔的草原是多功能的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一是为我们提供畜产品、生物产品和无机矿产开发的社会经济功能;二是保育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控制侵蚀,降解污染,维持物质循环的环境公益价值;三是保健康复,旅游度假,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美学感受和科学教育等服务功能。这些功能相互支撑,才能实现草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学家根据草原利用与管理的社会实践和草原生产力的测算,认为草原的第二、三项功能不仅是第一项功能的保障条件,而且用货币计算,也超过第一项功能的价值。
草原尽管有多功能的服务价值,但其承载力是有限度的。为了眼前的收益,盲目追求养畜数量,超载过牧,草原的扩大开垦,过量樵采与挖取药用植物等掠夺式的经营行为,无异于“饮鸩止渴”。
防治荒漠化,构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已成为21世纪不可松懈的重大任务。在我国北方和西部,治理草原荒漠化更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近年来,国务院已决定在草原地区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沙治沙等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各级政府正组织农牧民和社会力量,因地制宜地推行草原保护和经营措施,把我国北方草原建设成生态功能健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安全地带。我们相信,只要坚持退耕休牧还林草政策,建立科学合理的生产模式,在农牧交错带确保生态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作者系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系教授)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