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版

走近罗庄人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6-10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走近罗庄人 第16版(文艺副刊) 专栏:闪光的足迹   走近罗庄人   陈怀国   以前去山东临沂的游人,大多是奔着两个地方去的,一是去蒙山,上孟良崮;另一个'...

走近罗庄人

第16版(文艺副刊)
专栏:闪光的足迹

  走近罗庄人
  陈怀国
  以前去山东临沂的游人,大多是奔着两个地方去的,一是去蒙山,上孟良崮;另一个地方便是王羲之故居。凭吊先烈,拜谒书圣,人们慕名的只是历史,是红色的土地和一缕久远的墨香。而现实中的老区和活生生的老区人都像是历史的一件摆设,或者做了贫穷的象征以及牺牲的代名词,被人们崇敬着,感叹着和寄予深深的同情。的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红色沂蒙能向人们展示的仅有它往日的辉煌。
  现在不同了,临沂有了罗庄———一个今天被誉为“江北第一瓷都”的罗庄;一个有四十多家三资企业和二十多个国家设立了商贸机构的罗庄;一座新的文化名城;一个每天都吸引着上万名游人的新兴旅游城市。
  来罗庄旅游是独特的。罗庄几乎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资源,人们参观游览的“飞龙花卉展”、“沈泉庄”等八大景致,其实都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经济实体,是罗庄人开的花市、办的工厂、住的民居和用于休闲购物的具有异国情调的宽阔的街道,是罗庄人为孩子们建起的幼儿园、学校和老人们的公寓。对于游客,一个罗庄游实际上更像是一次对罗庄人的访问。人们看到的景致不是别的,而是罗庄人本身。
  罗庄人给人最强烈的印象是心理上的健康。他们自信但不盲目乐观,充满活力而没有浮躁。他们富裕,却富而不骄,富而不奢,没有一脸的阔相,更没有那种暴发户似的心态。而是依然那么踏实、勤勉,富有进取精神。
  在罗庄,有一项“基础建设”是别处没有的———心态建设。像其它老区一样,罗庄人过去穷,穷得委屈,也穷得理直气壮,许多人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改革开放以来,罗庄人彻底改变了这种心态,由“要我发展”变为“我要发展”,由“要我富”变为“我要富”。心态的改变,激发了罗庄人身上那种老区人特有的拼搏精神、奋斗精神,使一个贫穷的罗庄一跃成为全国范围内老区改革的典范,富裕的典范。
  1995年罗庄新区成立,在短短几年里各种企业迅速发展到三千多家,九万多农民走出土地当上了工人,住进了高楼和别墅。罗庄人富了,过上了小康生活的同时,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心态建设”。罗庄带头人把“走健康的富裕之路,走长久的富裕之路”列为发展目标,正式写进施政报告。又是有针对性地带队去外地“参观典型”,通过对一个个树起来又倒下去,富起来又穷下去的老“典型”的考察、解剖,来警醒和教育罗庄人,从而防止了骄傲自满和小富即安的思想,防止了在刚刚摆脱小农意识之后有可能出现的小工意识、小商意识……
  罗庄人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大气。罗庄人建陶瓷厂,一建就是一座瓷都;罗庄的许多工厂从厂房、设备到科技化程度都堪称国内一流。罗庄人开发市场,第一眼就相中的是国外,其陶瓷、建材、毛纺等产品的百分之九十都是直接外销。罗庄人搞高新技术开发区,搞房地产开发,更是与众不同,不是先找项目、先盖房子,而是率先办好民办教育,建起一座规模宏大、师资一流的现代化教育城。从幼儿园到高中,近两万名不同年龄的孩子从济南、泰安、北京、广东、湖北、安徽等地纷纷入住教育城。学校先后被国家有关机构命名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于是更多的家长们带着孩子来了,资金、项目、创业的和买房子的都来了。高新技术开发区水到渠成般地建立起来,很快成了省市和国家的重点区。
  罗庄人的大气来源于他们博大的胸怀。在罗庄的企业里,有许许多多的高层决策者和科技骨干都是外来的。罗庄的肥水不怕流到别人的田地里去。外来的打工者在罗庄有成千上万,他们在工资、医疗和子女入学就业上都和罗庄人享受着相同的待遇,甚至被罗庄人优待着———罗庄的规定:相同的成绩,先奖励外人;犯同样的错误,先罚罗庄人。
  在罗庄的一座红色的大理石墙上雕刻着整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他们看来,书圣之所以为书圣,是书圣的胸中装着泰山黄河。大胸怀才有大手笔。罗庄人必须要有博大的胸怀,才能去追求更大的发展。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站编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