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岂能当作摇钱树
第15版(社会观察)专栏:实话实说
培训岂能当作摇钱树
山东日照市委政策研究室 杨仕智
时下,经济界涌出许多时髦词儿,如“旅游经济”、“园区经济”、“规模经济”、“会展经济”,等等。很多以前未被人们当作一回事儿的,如今却是拉动和刺激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就像商品有假冒伪劣一样,这些时髦经济也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一种被一些机关部门和行业当作“摇钱树”而被基层斥为“刮地皮”的所谓“培训经济”,就很让人深恶痛绝。
据媒体报道,某省某县某镇,去年下半年以来被要求参加的培训班就有:纪检监察培训班,为期7天,纪委书记参加;组织人事培训班,为期5天,主管组织的镇党委副书记、组织委员参加;人大主任培训班,为期一周,地点是北戴河;省级重点镇负责人培训班,为期6天,地点是洛阳;信访培训班,为期一个星期,乡镇信访助理参加;综合治理培训班,为期3天,镇党委副书记参加;企业统计培训班,为期7天,统计助理参加;街道工作培训班,为期一周,办公室秘书参加;村支书培训班,为期6天。还有那些每年雷打不动的计生、土管、统计等部门的培训班以及新任村干部培训班、村文书档案培训班……可谓五花八门。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必要的培训,有益于更新观念,丰富头脑,提高干部素质,进而更好地开展工作。但如果培训过多、过滥,不仅干扰基层的正常工作,也给基层增加经济负担。像上面提到的某镇干部参加的培训班,“仅吃住一项每人每天就花100多元,有的培训班一次花销1000多元”。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培训班“只管收费,不管效果”,让基层花了钱,干部浪费了时间,却没有多大效果。
如此弊大于利的培训,为何有人乐此不疲?原来是一些行业、部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借培训之名敛财也!他们有的通过办培训班,为本系统、本部门的“培训中心”拉客源;有的靠这种“培训经济”充实自己的“小金库”,为职工发奖金、补贴或领导用着方便;还有的趁机“搭车”,公款旅游。总之,很多培训是假,借机捞钱是真!
“培训经济”极易滋生腐败和助长不正之风。如果任其“发展”,不仅会给基层带来经济和工作负担,还会败坏机关作风。因此,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将这一大有燎原之势的“培训经济”坚决封杀!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