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版

文明生活:危机催生的热望——透过非典看转变(上)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6-10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文明生活:危机催生的热望——透过非典看转变(上)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时政广角   文明生活:危机催生的热望   ——透过非典看转变(上)   本'...

文明生活:危机催生的热望——透过非典看转变(上)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时政广角

  文明生活:危机催生的热望
  ——透过非典看转变(上)
  本报记者 胡果
  编者按: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挑战,促使大家反思惯常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在抗击非典过程中,新的文明观念、文明习惯逐渐深入人心。本版今明两天连续推出一组报道———“透过非典看转变”,反映抗击非典以来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出现的新气象。
  非典,给现代社会匆匆前行的人们一个暂时驻足的机会,去检视习以为常的生活,去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对自身行为的拷问中,有两个字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文明。
  重新品味文明的内涵、掂量文明的分量,中华大地,一种热望悄然升腾:革除陋习,文明生活。
  文明系于小节、关乎大众,科学行为、健康生活是抵御疫病最重要的防护网。从危机中催生的觉悟如此深切,大江南北,一场革除陋习的全民运动拉开帷幕
  非典的突发与蔓延,让中国人对文明有了新的感悟。
  勤洗手,勤开窗,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文明并不高深,靠点点滴滴的小节维系。文明又非率性而为的私事,个人行为牵连着公共安全。每个人的随手之举,可能造福他人,也可能贻害社会。
  健康生命源自文明生活,不良行为隐藏无穷祸端。抵御疫病侵袭、卫护家园安宁的第一道防线,原来在于我们自身!在对北京等五大城市的舆情调查中,超过六成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典的流行与中国人在饮食、卫生等方面的不良习惯有关。
  北京、广州、南京等地修改法规,重罚随地吐痰陋习。深圳百万市民走上街头,清洁家园。上海餐饮业的青年企业家集体承诺:自觉推行分餐制、拒绝加工野生动物。成都10万只吐痰专用袋现身闹市街头,免费供给公众……
  一场以改善环境卫生为主题的全民运动蓬勃开展。与此同时,一种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改变,在你我身边悄然发生。
  大吃大喝的少了,讲究营养搭配的多了。扎堆聊天的少了,通过电话、短信、电子邮件、BBS交流沟通的多了。呼朋唤友泡酒吧歌厅的少了,郊游登山呼吸新鲜空气的多了……从饮食、出行到休闲娱乐,直至消费、交际,清风徐来,荡涤尘垢。
  公共汽车站,一个男青年习惯性地往地上吐了一口痰,立刻招来候车群众的“围攻”,定要他清理痰迹并当众道歉。非典时期发生在天津街头的这一幕让人感叹!曾经熟视无睹的行为,而今变得难以忍受———非典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同时也拥有了一份不菲的收获。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危机背景下中国人的呼唤与选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文明既是目标也是途径。从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去考量,文明生活的内涵格外凝重,意义格外深远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非典危机,逼迫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细细品味“文明”两字凝重而丰富的内涵。
  首先跃入眼帘的是国民素质。
  国民素质是民族精神的外化,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元素。十六大报告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目的,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现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非典蔓延,是对国人健康素质的考验,也是对公德意识、科学精神、法制观念的一次检验。从一度过分恐慌到最终坦然应对,从部分地区迷信横行到全民奋起科学抗击,落后、愚昧的意识遭受有力冲击,科学、理性的观念渐入国民内心。擅自离校的大学生受处分,哄抬物价的商人被处罚,让人们认识到,现代社会里文明的底线正是法律。万众一心抗非典的伟大实践更在时刻教育公众:我们的社会,同样是个环环相扣的生态链,成员唇齿相依、息息相关,彼此有着一份责任。
  100年前,梁启超先生曾感慨:“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今年“六一”前夕,北京一名初中生在给胡锦涛总书记的信中这样袒露心声——经历非典之后,她感觉“最重要的素质莫过于有爱心”、“有公德”,并提出“让我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今日之中国早非当年!经历灾难锤炼的民族会更加成熟、更加凝聚。
  灾难教会我们的,还有一种生态文明观。
  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环境意识与环境质量,则是当今时代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对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意义非同寻常。离开了文明生产与文明生活,漠视自然规律、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现代化建设的脚步就会受阻,各种难题就会不期而至。
  非典肆虐给国人薄弱的环境意识补上一课。人是万物之灵,更是自然之子。没有自然家园的安全,就没有人类自身的安康。无论非典病源是否真正来自野生动物,对自然存有一份尊重,与所有生灵和谐相处,厉行环保、节约的生产生活方式,都是我们创造文明生活的明智之举,通往美好未来的必由之路。
  非典给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难得契机,也提出了崭新要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将人民群众迸发出来的热情转化为持久建设的动力,让文明最终成为习惯
  革除陋习,文明生活。人民群众的迫切呼声,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打下了深厚基础、提供了难得机遇。
  精神文明建设只有与群众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相统一,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相结合,才能赢得生命力。非典疫情趋缓,中央文明委及时部署“三讲一树”活动,在全社会倡导“改陋习、树新风”,可谓抓住了结合点,找准了突破口。
  同时,应该看到,这种文明意识的萌生有其特殊的危机背景。将社会公众灾难当头迸发出来的热情转化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持久动力,绝非一日之功。
  积习最难改——人人有之,熟视无睹;时时为之,畅行无阻。早在1993年,中国烹饪协会就向全国餐饮业提出“分餐制”改革方案。10年过去,旧貌依然,从家庭到餐馆,就连“公筷意识”的普及也步履缓慢。实践证明,革除陋习没有特效药,更不能幻想一劳永逸。综合治理、全面建设,持之以恒、扎实推进,文明才能最终成为习惯。
  夺取抗击非典的胜利,一靠精神,二靠科学,三靠法律。创造文明生活的实践,同样既需要宣传教育,也离不开科学、法律。
  科学与法律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应该是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革除陋习、文明生活,对公共政策的建立、完善与运行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将公共政策纳入法制轨道,做到依法管理,责任到位,监督到位,才能切实发挥效用。
  创造文明生活,还需大力提倡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比如,乱抛垃圾是最常见的生活陋习之一,彻底根治它,却远非在居民小区添置几个垃圾桶那么容易。既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也要结合群众生活实际;既要加强教育,也要切实服务;既要寻求更科学的处理方式,也要建立更有效的监管模式,最终实现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与资源化。这一切,都离不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石家庄采用政府购买岗位的方式,从下岗工人中招聘监督检查人员,弥补环境卫生管理力量的不足。郑州市中原区84个城中村开始推行“家庭卫生责任制”,奖罚分明,落实到户。重庆农村针对实际发起“五个一”卫生运动:一人一张帕,一室一个篓、一院一个坑、一家一座厕、一户一浴室……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人民群众中永远蕴藏着最活跃的创造力。“改陋习、树新风”的实践刚开始,各地涌出的创新之举令人欣喜,让人期待!
  恩格斯说:“人类遭遇的每一次灾难,总是以社会的进步作为补偿的。”
  病魔掩不住我们的血气,更夺不走我们的肝胆。从灾难中奋起的中国人,将以更健康的体魄,更文明的姿态,融入世界,走向明天。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站编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