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丰碑 三峡军魂——记建设三峡工程的武警水电官兵们
第4版(要闻)专栏:
大江丰碑 三峡军魂
——记建设三峡工程的武警水电官兵们
新华社记者 张东波 本报记者 彭俊
6月16日,三峡工程的永久船闸将通航,大型船队沪渝直达即将变为现实!
大江丰碑,三峡军魂。在中华民族百年梦想成真之际,人们更加敬佩永久船闸的建设者——武警水电部队的官兵们,正是他们的大智大勇,创造出劈开“长江第四峡”、铸就世界第一闸的奇迹。
肩负起民族的希冀
水电军人们接过承建三峡船闸重任时,也把一个民族的希冀压在肩上。1994年4月17日,距原定开工日期还差8个月,数千武警水电官兵连同数百台大型机械,就冒雨开进三峡坝址左岸坛子岭上,在数十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间,打响了开山劈石、令长江改道的第一炮。
军令如山!尽管工地上除了比人高的荒草,就是成群的蚊虫;没有住房住帐篷,没有饮用水到江边挑……但钻眼放炮、挖山运石的轰鸣声一旦响起,就再未停息。
设备不停机,人员两班倒。新运到的大批机械按常规至少要安装调试一个月,指挥部下达了提前安装调试的命令。负责现场指挥的大队长荣耀久一连3天3夜没睡一个囫囵觉,组织技术人员日夜安装调试。当调试好最后一台设备,荣耀久因疲劳过度,病倒在工地。
大型自卸车驾驶员王世武上工地后,婚期一拖再拖。最后,相恋多年的女友从安徽赶往工地完婚。结婚3日,王世武便劝说妻子返回老家。王世武当兵10年,8年半是在工地上度过的,每天驾车奔波于方圆十几公里的工地。尽管累成胃溃疡,他却从未休过一天病假,创下了运输24.8万立方米的单车最高纪录,成为名扬三峡的“运输大王”……
20个月,18座山头在官兵脚下消失,265米高的山体被削去70米,一期工程提前告捷。加上二期工程的土石开挖量,官兵共开挖土石4220万立方米,硬是将长江上下游联通,劈出“长江第四峡”。
展示当代中国军人风采
置身三峡坝区,面对世界上技术难度最大船闸的惊世构想,曾为共和国水利事业立下不朽功勋的水电官兵,心情依然有如大山般沉重。
在三峡船闸“人字门”安装中,担任技术总顾问的高级工程师赵克歧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闸门每套重达1700吨,面积比4个篮球场还要大,安装起来误差要在0.2厘米以内,凭一个人的力量就能轻松闭合,闭合后滴水不漏。
年逾花甲的赵克歧每天泡在工地上,风雨无阻地在十五六层楼高的脚手架上爬上爬下,现场协调指挥着声、光、电、冶金、焊接、起重等20多个工种的施工。
在吊装闸门门节施工中,原设计吊装一节焊接一节。赵克歧提出两节连续吊装、焊接的设想,工效提高一倍,节省资金48万元。在“人字门”的安装中,赵克歧带领官兵先后提出20多项革新方案和创新工艺,提高工效20%,节省资金上百万元。
还是在“人字门”的安装中,被誉为“焊接大王”的班长吴东升,率17名战士组成焊接突击队。焊接中常会出现裂纹、气孔等现象,理论上允许出现一次这样的失误。若两次焊接失败,钢材就只能报废了。在吴东升率领下,18名平均不足20岁的战士焊工,3个月用掉焊条200万根,总重量达14吨,却无一失误。
从“世界第一门”的成功安装,到攻克直立墙开挖技术难题;从解决176米高边坡稳定问题,再到首创薄壁混凝土单侧滑模施工技术……武警水电官兵把10多项世界之最,写在中国和世界水利建设史上,也把当代中国军人风采展示在世人面前。
让每一方混凝土经得起历史和后人检验
一天,三峡总公司一位专家前来船闸输水廊道施工现场检查工程质量,官兵们硬是要他将鞋子脱掉,否则不得入内。原来这里是船闸混凝土浇筑后的最后一道工序,主管施工的一支队参谋长杨忠义要求官兵施工中不得有丝毫马虎,哪怕是一个2毫米的气泡也不行。一旦发现,都要依次进行打磨、冲洗、烘干、用环氧胶泥挂平等处理,直到面光如镜。为了避免混凝土表面被划伤,不管是施工人员还是上级领导进入,都要一律将鞋脱掉。
官兵们让每一方混凝土经得起历史和后人检验的质量意识,令专家赞叹不已。
英雄的水电官兵托起了三峡船闸的今天,也创造着长江三峡的未来。他们深知:在这里,要么留下一生的荣耀和自豪,要么成为历史罪人!
在锚固直立墙的施工中,官兵们站在几十层楼高的脚手架上,托着26公斤重的钻机,平行地向花岗岩山体打孔。直径只有几厘米的钻孔最深的要钻60余米。一连数月操作钻机,官兵们的眼睛、鼻孔、嘴里灌满了粉尘,耳朵震得嗡嗡作响,手臂肿得拿不住筷子,但钻孔质量却一丝不差。官兵们钻孔20万余个,创下了孔斜率均小于1%的奇迹。
官兵们的血汗没有白流,他们承建的包括上百个分项工程的三峡船闸主体工程以百分之百的合格率,通过国家级验收。
一座精神丰碑
如履薄冰,是这支英雄部队的政委张去北建造船闸的最大感受。最让他难忘的是4年前的那个春日。几十名官兵正在闸室紧张施工。突然,现场指挥员发现一颗小石子从峭壁上滑落下来。“不好!”紧急吹哨示警,正在施工的官兵迅即撤离。稍顷,3000多立方米的土石轰然崩塌……
如果官兵晚一点撤离;假如那颗悄然落下的小石子不被发现……张去北不敢想下去,直惊出一身冷汗。像这样的大面积塌方,官兵们经历了不下百次。正因了这“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和严密的防范措施,他们才渡过了一道道险关。从艰辛、磨难中走来的原指挥长范德铭等几位部队主官,每每登上几十层楼高的船闸,都要洒下感慨的泪水。
在三峡船闸这如同大山般壮阔的建筑物里,融入了官兵太多太多的付出和牺牲。高级工程师王青屏和总经济师徐佑玲夫妻俩,船闸开工伊始就双双走进三峡工地。夫妻俩二十几年间随水电部队征战南北,自己却一直居无定所。女儿从小到大一直在爷爷奶奶身边。女儿结婚,因船闸施工正紧,王青屏夫妻俩也只能给千里之外的女儿发去电报,请求原谅。
九载春秋,参加三峡工程建设的水电官兵中,先后有21对夫妻同上工地,6对父子并肩战斗,215名官兵推迟婚期,117人失去亲人,仍坚守工地……
大江无语,山河有知。“奉献在三峡,军威壮中华”,镌刻在船闸工地百米峭壁上的十个大字,正是英雄武警水电官兵的精神写照。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