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要走出误区
第16版(企业经纬)专栏:各抒己见
电动汽车要走出误区
诤言
多年来,提起电动汽车,中国汽车人都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倒不是因为我们的研发、生产水平已经世界领先,而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如果说在传统汽车领域,我们比发达国家晚了几十年,那么,在电动汽车研发上,我们则基本与世界同步;电动汽车是中国汽车工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良机。
于是,在众多清洁燃料技术中,电动汽车被列为“十五”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为此,国家计划投资8.8亿元,加上地方和企业配套资金,总资金预计约24亿元。此外,有报道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为电动汽车提供价值约20亿元的订单。国内由此掀起了一股空前的电动汽车研发热潮。据介绍,电动汽车专项首批74项课题于2002年1月开始攻关,全国几乎所有与此相关的企业、高校和研究所都已相继加入。目前,总投入达3亿多元。
然而,就在我们铆足了劲协同攻关的时候,通用汽车公司却因为电动汽车前途渺茫而宣布将其停产。这难免会引发人们的疑问:我们以往对电动汽车的认识是否存在误区?
首先,从清洁燃料技术上看,电动汽车并非唯一选择,也非最佳选择。虽然美国各州对电动车的购买者实行种种优惠,比如获3000美元补贴、免费泊车等,但丝毫掩盖不住其造价高、一次充电后行驶路程短的缺点。这也是近年来汽车清洁燃料技术从锂离子电池迅速过渡到燃料电池、氢动力技术的原因。
其次,我们能在电动汽车技术上实现跨越的论断值得推敲。据报载,广东汕头南澳岛国家电动汽车试验示范区4年多的试验表明,电动汽车是三项主要技术的综合体,与国外试验车相比,无论是电池、电机,还是整车,我们都有不小的差距。技术专家也承认,电动汽车不能脱离传统整车单独发展,没有传统整车的研发能力,即使我们的电池技术有了突破,也找不到适当的整车来配套。
当然,重新认识电动汽车,不是一味否定,而是希望能剔除其中的盲目、过热成分,使其更健康、更理性地发展。毕竟,这是一个资金、技术高度密集并且风险较高的研发项目。目前,虽然清洁燃料技术更新换代很快,但是,按照最乐观的估计,在未来10年内,燃料电池或氢动力技术都很难实现完全的商业化,而内燃机与电动机双驱动的混合动力技术,将成为一段时间内清洁燃料汽车商业化的主导。因此,从电动汽车入手,逐步掌握清洁燃料技术,是我们的切实选择。应借鉴国外经验,尽快在电池技术上取得突破,提高电机、整车设计水平,千方百计降低成本,提前进行相关设施及政策的研究等。电动汽车研发企业面前的道路还很长。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