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有特色的林产加工业
第6版(林业专页)专栏:
发展有特色的林产加工业
中国农科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
仙人掌种植属于花卉业,是林业的一个分支。近几年,仙人掌的开发利用在国外兴起,国内一些地区也开始种植和加工,这不仅成为观赏性的种植业,也为农产品的加工业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渠道。林产加工业大有可为。
兴邦公司所在的亳州是典型的中部传统农区,和其他中西部传统农区一样,这些地区的典型特征是人多地少;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大;农业税收对县财政收入影响较大;农民收入以农业为主。因此,兴邦公司的发展实践对这些地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其发展模式值得中西部地区借鉴。
(1)、兴邦公司的实践表明,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定位,仍然在农业和农村内部,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从全国情况看,以战略性调整为标志的新一轮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已历经三年,这一轮结构调整在农产品优质化、形成优势产业专业化布局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在各地进展不一,表现也不尽相同。特别是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看,在相当部分的中西部传统农区,人们认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性”意味还没有体现出来。与东部较发达地区相比,中西部传统农区结构调整似乎还局限在农业内部,调整更多地体现在提高农产品品质,优化区域布局等方面,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劳动力流动、城镇化水平提高等涉及城乡互动和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协调层面的调整还远远不够,甚至还没有破题。
亳州兴邦公司的实践表明,中西部传统农区立足农业内部,发展特色农业,同样可以促进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推进。从亳州兴邦公司的经验看,在战略性调整框架下的传统农区,农业结构调整应关键是要重点解决好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从全国来看,传统农区的优势在农业;从不同农区来看,优势在特色,在品质,在规模。传统农区要在继续优化农产品品质和区域布局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本地的区位优势、气候特色,在农业内部做文章,形成规模,把产业做大、做强;中西部地区作为我国传统农区的主要区域,应该成为农产品“供给中心”,其农业结构调整的定位是“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基地”、“突出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通过充分发挥不同区域比较优势,在非均衡发展中实现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均衡与协调发展,这应该是中西部地区结构调整“战略性”意味的真正体现。二是要提升农业竞争力。兴邦公司的实践证明,大力培训市场,促进产销衔接,实现农产品流通的低成本和高效率,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充分发挥企业家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体作用,以及积极发育各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等中介组织,调动广大农民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也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尤其是在世贸组织框架下,参与农产品国际竞争必须依靠市场主体的培育和发挥比较优势。
(2)、兴邦公司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依托有效的组织形式,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对中西部传统农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从中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看,完全“财政式”的产业发展资金的解决方式和寄希望于完全市场化、商业化的运营机制这两种思路都有失偏颇。但是,兴邦公司通过经营组织的制度创新,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民间投资,将城乡分散的资金汇集起来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条值得重视的经验。在某种意义上看,通过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对解决中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中资金不足问题,可能是目前较为有效的一条途径。例如,兴邦公司通过订单采取“企业+农户”的组织形式、通过“企业+经纪人+农户”的组织形式及“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在建立有效利益分配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公司有限资金的带动,集中农户的发展资金,扩大仙人掌的种植规模;通过“公司+市民+农户”的双加模式,使公司+农户和社会其他方面的资金形成发展合力等。这种组织形式的创新,一方面使农户成为龙头企业的生产车间,农户和企业形成较为紧密的利益关系,同时也通过发展各种松散的合作,形成多方发展特色农产品的格局,不断扩大特色农产品种养规模和龙头企业的辐射范围,另一方面,也充分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弥补了企业扩张过程中资金不足的状况。
因此,兴邦公司发展的模式表明,中西部传统农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应该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使农业产业化链条成为一条价值增值链,通过特色农产品项目投入产出利润率高、对资本牵引力强的优势,采取有效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吸引大企业、民间资金等游资合理投向农业,从而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资本运营力度,并通过资金的有效流动,促进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促使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