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以升学率为指挥棒的校方,一边高喊减负,一边仍屈服于应试教育,自觉不自觉地给孩子套上“枷锁”。专家认为——减负难只因误区多
第5版(视点新闻)专栏:专访
众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以升学率为指挥棒的校方,一边高喊减负,一边仍屈服于应试教育,自觉不自觉地给孩子套上“枷锁”。专家认为——
减负难只因误区多
本报记者 何小燕
现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普遍迫切,恨不得孩子一夜之间成名成才。于是,早教之风越刮越烈,小小年纪的孩子,整日被逼着学这学那,2岁学画、3岁学琴、4岁学外语,已不鲜见。其实,家长们已陷入了——
早期教育的误区:越早越好
胎教、早教对个人的成长有一定积极作用,但过分强调则适得其反。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科学院心理健康部主任杨霞认为:人的智力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过早灌输,纵使有效果,也往往是暂时的,并不能保证孩子将来有卓越的才能。她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过早地向孩子灌输非自然的东西,就像海绵吸满了水不能再吸一样,孩子有可能会厌学。正确的早期教育应该是对孩子智力、运动的训练,以及良好的习惯、情绪的培养。
邓小平同志要求教育要“三个面向”。其核心就是强调素质教育。然而,时至今日——
两种教育的矛盾:依然难解
面对升学、高考的压力,许多家长轻“素质”重“应试”,剥夺了孩子所有的“自由时间”。相当多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的都不重要”,不重视培养孩子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生活的能力。有些家长甚至担心,不提倡追求高分和不排名次会降低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家长和老师习惯于激励孩子们刻苦学习,却忽视了培养他们客观冷静、审时度势的能力。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寄予殷切期望,致使他们的书包越来越沉重,心灵越来越疲惫不堪。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刘翔平认为:在我国目前人们能够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而得到更多发展的资源,所以学习成绩和分数还是衡量学生成功的唯一指标。衡量的指标没变,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就不会变,负担就不能真正减下来。减负不等于减学习,学生还是要以学为主,而不是以玩为主。减负也不意味着单纯地减少学习的时间和降低学习的标准,减负实际上不只是家长和老师的事情,而是教育改革深层次的变革问题。
多年来,社会评判教育成功的标志是考上大学,特别是考上名牌大学。家长为孩子前途着想,给孩子施压;学校需要提高升学率来显示自己的实力,老师需要教学成绩来证明自己的教学水平,给学生增加负荷;孩子为了在竞争中胜出,自我加压……凡此种种,使孩子过早地承受了不该承受的压力,心理问题的产生在所难免。现实告诉我们——
给孩子减负降压:势在必行
北京有一个心理研究课题组对全国22个省、市的青少年抽样调查表明,青少年中明显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达13%左右。中学生问题最多的要数学习压力感,1/3的学生存在相关心理问题。
对此,杨霞认为,应试教育培养的孩子往往缺乏对客观条件和情况的正确认识,心理素质偏差,人格上容易有缺陷,在困难面前容易选择逃避。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各方面的关心和爱护,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合作,缺乏对他人、社会的关注,缺少社会责任感。在此种背景下,基础教育不应着眼于让学生获得高分数,而要在培养多方面素质上下功夫。学校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制度的制定应尊重科学,遵循孩子的身心规律。
学校应把学生的心理教育融入到教学中,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以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教师要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采取灵活方式,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发挥家庭教育的基本作用,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特别是在为人处事方面,家长要以身作则。
现行教育体制过分关注和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忽略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时代所需要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缺陷。因此——
变革教育体制:迫在眉睫
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但推进素质教育的道路并不平坦。刘翔平教授认为: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比过去更重视素质教育了,心理健康的教育概念深入人心。可是,许多教育变革仍然停留在理念和口号上。社会发展还有一个惯性,人们从观念变化到行动变化还有一个过程。开展素质教育必须改变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降低难度,让学生爱学习,主动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使学习不再成为负担。如果只是背公式、记课文,学习肯定是负担;如果把社会技能、健康的心态和适应社会、创新与创造作为学习内容,学习也就不成为负担了。
刘翔平教授认为,普及大学教育,让更多的人上大学,因竞争激烈而加重的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才会真正降下来。他呼吁家长和学生不要为名而学,不要把上名牌大学当作人生成功的唯一标志。人的成功与上什么学校并无必然联系。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