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不少人才资源缺乏的地区经济却迅猛发展,一个重要原因是重视人才。广东中山市——叫响“人才兴市”——“党管人才”系列报道之五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专栏:时政广角
在南方,不少人才资源缺乏的地区经济却迅猛发展,一个重要原因是重视人才。广东中山市——
叫响“人才兴市”
——“党管人才”系列报道之五
本报记者 雷义 李亚舟
论面积和人口,中山市在广东21个地级市中只算中等规模,但论经济实力,却“块头”不小。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预算收入均占据全省亚军交椅。
中山何以如此业绩辉煌?不少熟悉内情的人说,成功要素重在中山市委高度重视人才,叫响了“人才兴市”。
从依靠引进到把培养放在首位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才工作如何管好管活,是个大课题。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东省中山市成功地从大城市引进了一大批有专长的人才,在中山经济起步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中山由加工制造业向科技制造业的转化,只引进人才已跟不上发展的要求。中山市人事局副局长李伟康说:“我们能引进若干个专家,未必能引进几百个高素质领导干部;能引进一批科技人员,未必能引进几十万熟练的技术操作人员。”
“培养—使用—引进”的人才发展战略就这样在实践中催生,培养人才被放在了首位。自1999年起,中山市财政每年投入近400万元用于人才培养;依托中山大学开办全脱产或半脱产的学习课程,着力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到2002年,中山市的大学本科学历人数比1995年增加了近6倍,中级以上职称增加了4倍多,中级技工更是增加了26倍。
从出台政策到形成人才培养机制
中山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李启红回顾人才培养,有一番感受:“珠三角的经济发展迅猛,我们要用最快的速度培养出最需要的人才,而且是大批,不是少量,更不是个别。这就不能再满足于遇到一个问题、出台一个政策的传统做法,而必须有一个培养人才的机制。”近些年来,中山市逐步建起了一个有重点、分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是建立一个成梯度的“四级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满足市级、市直、镇区、乡村对人才的需要。比如,实行高层次管理人才出国进修制度,根据需要,选派年龄在35岁以下的优秀年轻干部,到国外学习;实施人才培养工程,选派六七十年代出生,具有本科学历的干部到镇区任职锻炼,避免短期“镀金”行为;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村级组织任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中山已有320多名大学毕业生在全市298个村(居)委会中任职,其中113人进入“两委”班子。
其次,通过“立足本市、巩固境外、开拓国内”三条途径,开展大规模人才教育。市里引进北京大学等外援,建起两个博士后工作站和一批企业技术科研中心、高等教育及基础教育院区,创建了国家重点技校———中山技校,以及机电一体化与电子信息工程中心等,保证了数量,也提高了质量。
从提出原则指导到落实操作细节
宏碁电脑公司落户中山后,一下提出请市里解决700多名专业本科人才,市委市政
府充分运用“绿色通道”,分三批完成输送任务,企业很满意。
为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山市开通了几条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
“柔性引才”通道,就是打破身份、户籍、所有制等限制,对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工业强优企业所需的各类人才即报即办,对未转户口和人事关系的本科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的科技、管理人才实行聘用制,与本市同类人才同等待遇;“产业引才”通道,就是利用中山国家级电子基地、纺织基地、五金制品基地、精细化工基地、灯饰之都等产业链群,高薪吸引优秀专业人才……
中山市引才、爱才、用才,认认真真地把人事工作当作大事业,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附图片)
中山市孙文纪念公园。(李亚舟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