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顺关系 把握分寸——公共管理专家汪玉凯谈电子政务建设
第8版(科教周刊)专栏:电子政务在中国
理顺关系 把握分寸
——公共管理专家汪玉凯谈电子政务建设
在新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推行电子政务第一次成为改革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克服电子政务建设中可能存在的认识误区,认清形势,少走弯路,把这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建设好?笔者近日走访了国务院电子政务示范工程总体专家组成员、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凯。
汪教授认为,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政府的治理模式已成功实现了由“管制型政府”向“管理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与此相适应,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其整体功能也应该定位在构建一个“管理服务型”的体系,一方面加强政府对社会、市场,特别是对自身的管理,实现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同时以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公共服务为重点,实现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要实现这一任务,当前主要应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第一,“电子”与“政务”的关系。汪玉凯说,尽管绝大多数人都同意,电子政务构建的关键不是“电子”而是“政务”,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个问题的处理与人们的想象仍有很大差距。我们的一些政府机构、公共部门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要以电子政务程序式的高效管理取代传统管理,就必须对现行的组织结构、业务模式、行政流程进行调整。我们的信息化,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对现有体制、管理模式以及业务流程实行“信息化复制”的水平。如何把重视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政务”由口头变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是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第二,“内网”与“外网”的关系。按照有关政策,我国电子政务的网络结构分为“内网”和“外网”两部分,二者间实行物理隔离。在“内网”上,主要传输的是涉及国家机密的相关信息和办公业务;而“外网”上主要实现政府及其公共部门面向社会、公众、企业所提供的各种管理与服务。
在汪玉凯看来,尽管内外网络结构划分有了明确的规定,但其中的问题依然复杂。比如说,政务“内网”从中央到省一级已基本明确,但是从省到市、县、乡镇,究竟应该延伸到哪一级,目前没有统一规定。事实上,对地方政府来说,“内网”建设必须坚持最小化的原则,把网络建设的重点放在面对企业、公众管理与服务的“外网”方面,县以上政务“内网”只要延伸到县级的几个主要部门就足够了。
第三,核心政务系统与业务系统的关系。电子政务的核心政务系统与业务系统是实施管理和服务的两个基本系统。前者实施对政府内部的管理服务,后者面向社会提供“一站式”在线服务。核心政务系统由政府统一建设,而业务系统则由各业务部门自行建设。这中间的问题是,由于各个部门之间所承担的具体管理与服务的业务相差较大,搞得不好,很容易形成信息孤岛,或者重复建设。
汪玉凯主张,在电子政务的核心政务与业务系统建设方面,不仅核心政务应该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各个业务系统也需要进行认真统筹和规划。对于那些需要资源共享、必须与核心政务互通的信息,要有统一的接口;对于事关重大的PKI公钥基础设施和CA认证系统的建设,应该按照业务相近联合建设的原则,避免信息资源的浪费。
第四,电话与网络的关系。汪教授说,即使社会信息化水平很高的国家,也把电话作为发展电子政务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信息化水平整体较低,而电话、手机普及率又很高的国家,如果不把电话作为构建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考虑,就可能犯战略性的错误。电子政务建设除了发展网上服务,还应该把传统的政务呼叫中心与政府“外网”整合,调动公众参与政府电子政务的积极性,增强政府与社会的互动。
第五,安全与应用的关系。一般说,层级愈高的政府,其对信息安全的要求也愈高。但是到了基层,其政务活动一般不涉及国家机密,并且承担着大量的对企业、公众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对于这类机构的信息化,就没必要把信息安全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对于包括县以下的基层政府,不一定要构建统一的政务“内网”,而是通过构建“外网”与政府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相联接。
第六,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关系。目前中国电子政务更多关注的是技术层面上的标准化问题,但对于政务管理与服务的行政管理方面的标准和规范,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汪教授说,整个政府过程及其所实施的管理与服务,犹如一部巨大的机器,这就要求所有的机构和部门在大体一致的程序和运作规范中履行各自职责。就中国目前已建立的4000多个政府门户网站而言,几乎是五花八门,这里首先缺的不是个性化的问题,而是最基本的规范和标准问题。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