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继承 无限发展——从古代美术字谈起
第12版(大地·美术世界)专栏:艺坛走笔
广泛继承 无限发展
——从古代美术字谈起
黄苗子
书法和其他艺术一样,起源于实用,而最终达到人类对美的享受目的,是人类从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不断创造和完善起来的文化财富。世界各民族的书法,都是既要求实用,又要求美观。汉字由于使用工具和字形结构等特殊条件,更发展为本民族特有的线条与构图的艺术。
远在9世纪的我国艺术理论家张彦远,在他的名作《历代名画记》中,就一再提到书法和绘画互通的道理: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故知书画用笔同法……国朝吴道元,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
元代书画家赵子昂题画诗有“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之句。所谓“书画本来同”的道理,古人没有作过详细分析,其实主要还是基本工具(毛笔、纸、墨……)的使用相同;以线条为主(笔法)、讲究点画波磔的用笔方法相同;空间分割(或称“分行布白”,或称“间架结构”,或称“疏密置”)的道理相同;气韵生动的原则相同;画面或书幅既要求局部的美又要求整体的美相同。由于这些基本条件相同,因此我国书法和绘画成为相通的艺术。
书法,实质上也就是装饰艺术。今天我们广泛使用于标语、广告、招牌、书刊封面等等的书法,予以名称曰美术字。其实,“字”本身就含有“美术”的意思。凡书法必力求其美,书法除了实用性之外,还要求它具有艺术性,即装饰性。
我国书法艺术,有异常丰富的传统,楷、草、篆、隶各有特色。单是楷书一种,就有数不清的家数。王羲之之醇酣,颜真卿之雄杰,李邕之刚韵,褚遂良之秀逸,苏轼之姿媚,米芾之潇洒……都是各有千秋。而且不可否认,这些书法,一直到今天还有其艺术上的感染力量。
怎样写好字,就是研究怎样把“文字”这种生产和生活上不可或缺的工具在外形上加以装饰,使之具有美感。就如衣服除了蔽体之外,还要求形式花样的美观,这是人类文化生活要求的自然趋势。一个字、一行字和一张纸上的字所表现的笔道粗细、结构疏密、节奏韵律等,构成了书法上的艺术效果。
现在流行印刷体的“美术字”,一般达到了整齐工致的艺术目的。但是,我国书法有无穷无尽的丰富形式,绝不止于整理出来的“楷体”、“宋体”的印刷体字才算“美术字”,或者用圆规和三角尺、云形板等描出样子来的才算“美术字”。在我国,殷周以来的许多铜器(如钟鼎铭文)、石器(碑刻)、砖瓦等制作工匠所留传下来的作品,以至于历代书法家留下的墨迹,绝大多数都是真正具备美的法则的“美术字”,问题是如何去整理、选择和吸收它,使它适于现代人所习惯的审美条件,以及符合于今天我们的艺术精神。
书法艺术,最初也是工匠和广大人民的劳动成果。我们从汉代工艺品的铭文中看到工匠们那些造诣极高的书法艺术。汉碑除了极少数外,本来就不是大书家的字。六朝造像铭当然也不出自书法家。魏、晋到唐的写经,只是为了吃饭而被雇来抄书的职业书生的书法。后世文人用尽心力揣摩学习,奉为至宝的汉、魏碑帖,许多都是无名工匠的伟大创作。只要看看秦、汉以来的砖文和瓦当文字,铜器中的镜铭、盘铭,汉印,这些作品,都说明了工匠们在我国书法装饰艺术上大胆自由的创造,既有严格规律,又有丰富变化,确实具备了高度的艺术性。
古为今用,研究古书法更重要的还在于有目的地汰去糟粕,吸取精华。封建士大夫为了考试做官花了毕生功夫从事“台阁体”(或称“翰林体”,是科举制度下规定的、专门讲究方、正、光、黑,一笔不苟,刻板呆滞,缺乏生气的书法),在最高统治者“御制”和倡导的一套书法规律上,把自己重重捆缚,结果使得书法日趋僵死,这些当然是我们要坚决摒弃的渣滓。今天的书法,同样跟着整个过去社会的消逝而得到解放。在过去时代,王羲之是一位成就很高的书法家,我们应当承认并予以应有的评价,可是这绝不等于就是“后无来者”。在我国历代书法艺术史上也还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像颜真卿、怀素、米芾、黄庭坚等等,他们的成就都不在王羲之之下。我们今天社会精神是向上的,意气风发的,因此我们的书法,绝不满足于死在书法传统中,从有名无名的先代书法遗产中探索其规律,以为推陈出新的借镜,无论绘画艺术,还是书法艺术,这个原则,也都是我们今天必须遵循的。
怎样使古代书法传统在今天得到发展,使我国书法艺术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这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就解决得了的问题,重要的是要在艺术实践中根据批判地继承和发展的原则,不断地探索前进。近人提倡“现代书法”,这是世界艺术的必然走势,无可惊怪。但书法现代化的道路甚多,日本的“前卫派”、“墨象派”不是惟一的途径,从古代书法中探索美的规律,这也许可以得到无限启发。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