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市场送上定心丸——商贸系统确保非典时期商品供应纪实
第6版(国民经济)专栏:
为市场送上定心丸
——商贸系统确保非典时期商品供应纪实
本报记者 龚雯
今春以来,非典疫情一度引发部分地区市场波动,出现抢购商品现象。对此,各级商贸流通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千方百计调拨物资,全力以赴满足需求,保证了特殊时期市场的货足价稳,为广大群众送上了定心丸,大大促进了防治非典工作的顺利进行。
4月下旬,面对市场告急,国务院成立防治非典指挥部,其后勤保障组下设生活必需品协调办公室,由新组建的商务部负责。市场稳,人心才稳。部长吕福源亲自坐镇,副部长张志刚主持召开协调办公室会议,并深入市场进行调研。随后,商务部下发一系列做好当前市场供应工作的紧急通知,迅速建立由各地生产和流通主管部门构成的应对非典市场监控和商品调剂联络网,24小时值班,随时互通有无。全国35个大中城市根据商务部要求全部制定了应急预案,建起了应急机制。为防止市场出现供求严重失衡,该部贸易市场局会商财政部,对主管的肉类、食糖国家储备做好紧急投放市场的各项准备。
非典疫情对于我国商品市场调控体系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4月20日后,北京居民开始批量购买生活用品,23日城区大部分商场生活必需品断档脱销。商务部立即向北京市提出加快小包装粮、油、盐、糖加工,放宽运输车辆进城的限制,鼓励农民进城卖菜等建议,一方面协调上海、天津、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湖北、湖南、新疆等10省区市紧急组织调运。在全国防治非典指挥部协调下,4月24日至5月1日短短一周内,大批米、面、食盐、口罩、药皂、消毒液从外地调入北京。针对外地菜商害怕感染非典不愿来京而导致首都肉菜市场货紧价扬的问题,商务部与北京、河北反复协调,确定由河北廊坊、保定、承德、张家口4市组织肉菜进京,北京负责在河北省运菜车进京路口设置消毒站,对进城、出城运菜人员和车辆进行消毒防疫,使北京肉菜供应紧张状况很快得以缓解。
各地商贸流通部门从大局出发,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北京市商委专门成立了保证生活必需品供应指挥中心,在组织本地货源、加大生产能力之余,加强地区间协作,并要求商业企业进一步改进服务和供应方式。上海市商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抓好地方重要商品储备,敦促大型骨干企业充实主副食品库存,挖掘生产加工潜力,保证农产品批发市场供应稳定安全。山东商贸系统随时待命,保证京、晋、冀、内蒙古等重点疫情发生地区的物资供给,以解燃眉之急。
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商务部着眼于构建长远的监测调控机制,着手在电子政务系统中完善市场监控体系。他们在35个大中城市选取350个当地销售量最大的商业企业,每日上报所经营的粮、油、盐、菜、肉、糖、蛋和卫生清洁用品8大类生活必需品、14个具体品种的每日销售量、销售额和价格,与前一日和上月同日相比的情况;各城市商品流通主管部门每周上报全市总需求量、总供给量以及重要消费品的销售变化走势。各地遇有紧急或重大异常情况,必须及时上报,并将人工传真报送改为互联网报送。事实初步证明,这一机制是行之有效的。由于监测及时准确,各地调控措施得当,目前全国市场已基本恢复正常的经营秩序。商务部还提出把抗击非典与推进商业改革相结合,要求各地依托现代流通组织体系,主要通过大型连锁超市投放商品,充分发挥连锁企业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管理的优势,确保做到生活必需品不断档、不涨价、不降低质量,使超市、便利店等现代物流经营方式在稳定市场供应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