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性化处理”的辨析
第6版(大地·文艺评论)专栏:文艺点评
关于“人性化处理”的辨析
陆泰
继“戏说”作法之后,“人性化处理”又成为时尚模子。《江南》杂志发表了中篇小说《沙家浜》,对京剧《沙家浜》的主题、内容及具体人物整个儿颠了倒,作品抹掉了当年新四军东进抗日中伤病员与敌顽强斗争的史实,引起社会、文艺界强烈反响。
京剧《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作者深入生活,拥有大量的新四军伤病员武装和带领人民与日寇、伪军英勇战斗的丰富材料,采访了许多真人真事,将众多生活原型加以艺术概括而形成了郭建光、阿庆嫂、沙奶奶等英雄人物典型,同时也刻画了胡传魁等反面人物形象。敌我界线分明,个性十分具体,较为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历史环境”、“历史条件”的情景和人物。如果说人性,应是万众一心顽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全民族之性,那才是历史事实下中国人敌我、善恶分明的人性,悍卫国土的英雄、无畏的人性。这些活生生的人物各自体现了具体人性,在广大观众中引起强烈共鸣。而小说《沙家浜》作者却离开了历史真实和社会性,不顾民族存亡的历史条件下最突出的敌我斗争的阶级性,以“人性化角度”去注释所谓人的本性,将郭建光丑化为无智无勇、猥琐不堪的病人,失败后成了光杆,“只有依靠”胡传魁而存在;机智的阿庆嫂成了胡传魁的姘头,胡传魁倒成了炸敌堡的好样的……以“人性化”为外衣,改头换面,改变具体人性的内涵,更有甚者,通篇写的是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种种关系,“戏说”在这里更活跃了,“人性化处理”比戏说更进一步。凡此种种,无不说明了小说用混淆了黑与白、敌与我的“人性化”来亵渎人物原型,这也反映了当今文艺领域里时尚的“人性化处理”在认识和把握上的混乱和失误。
如何认识和分析人的本性?诚然,文学艺术创作确实需要研究探索人的本性,但应该是在正确思想理论指导下去实践,使人的本性和本质更真实生动具体地得到描绘和反映。而不能像小说《沙家浜》那样简单地以“人性”为幌子,将歪曲历史、生活,扭曲人物品格说成是“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人性化角度创作”的。还理由十足地说成是“否定‘高大全’和符合历史环境”的注释,经如此处理,本来具有历史价值的作品,完全变了样子,被“虚美”到肉麻程度的一些非文艺的庸俗因素使灵魂的探索失去了本应有的深邃内涵,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时尚创作。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统一,因而人性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具体性。不能以人性名义,将历史剧《白毛女》中的喜儿、黄世仁、杨白劳颠倒个来说“人性”,将黄世仁给以“心本善”的“翻案”,《沙家浜》亦如此。我们过去有段时间内,在极“左”思潮影响下,把人性等同于阶级性,那是不科学的。然而,人的社会属性毕竟是人性的现实基础和决定因素,如果借口“人性化”名义,连起码的历史、生活事实也不顾,连创作起码的道德底线全不管,是不可取的,也不可能分析和认清人性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并不笼统地否定一切人性论,只是反对那种纯自然的、抽象的、超阶级的人性。我们的文学艺术不应该只去张扬描写人的自然本性,不应该一味追求所谓超历史、超社会,永恒不变的抽象人性,更不应该自己无知或虽有知又热衷于历史、现实、人物作颠倒式的涂饰,搞那种概念不清的“人性化处理”,更不宜为了迎合某些人的心理需要或市场效益而蹂躏人的本质。小说《沙家浜》作者、编者自认为这种颠倒、歪曲才合乎“人性”,才是“人的真实情感”,实际上只剩下一个赤裸裸的兽性,这样缺乏历史概括力和洞察力的乱涂“人性”,完全是对那个历史时期历史环境、具体人性的扭曲,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性探索。
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分析历史现实生活,分析创作题材意义,科学地认识把握人性化题材,要注重人性的历史性、时代性、具体性,避免出现小说《沙家浜》式的抽象人性的创作误区。总之,单纯以所谓“人性化角度”、“人性化处理”的观点、方法是不科学的。优秀的作品总是要从反映历史和现实生活真实丰富程度去作探讨的,一切进步的健康的文化产品总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和人类精神创造活动的生动反映,也是历史性、时代性、具体性人格的完美体现。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