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疫情的暴发,引起了人们对饮食安全的诸多思考——远离野味
第13版(假日生活周刊)专栏:消费视窗
非典疫情的暴发,引起了人们对饮食安全的诸多思考——
远离野味
本报记者 杜海涛
位于宣武区的某餐厅是北京著名的粤菜馆之一,尤以经营蛇闻名。以往,一条“过山峰”动辄三四千块钱,还供不应求。非典疫情暴发后,这家餐厅暂停营业了。近日,餐厅张经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因非典停业造成的损失暂且不提,开业后还能不能经营蛇,蛇还受不受欢迎,都不好说。无论如何,餐厅菜品的调整是他必须思考的问题。
张经理的担心不无理由。非典疫情引发了一场关于食用野生动物的大讨论,也引起了人们对饮食安全的诸多思考。
野味也曾当佳肴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人吃腻了常见的家禽家畜,食野味之风盛起,大量野生动物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新鲜”佳肴。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对全国16个省会城市和5个地级城市的1381个餐厅、286个副食商场和218个集贸市场的调查显示,49.8%的餐厅、15.4%的副食商场和41%的集贸市场经营野生动物。被调查者中46.2%的人吃过野生动物。在深圳,经营野生动物的餐厅、酒楼多达800多家,每年销售的野生动物及其产品近800吨。而在广州,一天的蛇肉交易量竟平均高达10吨;在上海,2001年从外地运进的蛇就高达1000吨,蛙类150吨以上,全市3万多家餐馆饭店,70%以上有野味供应。去年年底,北京熊猫环岛综合市场新开辟的特种经济动物专卖区,开业之初,就有16户商家入驻,梅花鹿肉、野猪肉、鸵鸟肉,只要想吃,随时都能买得到。
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允许合理开发利用一定的野生动物资源,并实行限额经营。但是受嗜食野味的风气影响,一些商家完全不顾这些规定,千方百计通过各种途径贩运野生动物,谋取暴利。5月12日一天,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公安局就查扣企图通过航空渠道运输的野生动物上万只,包括夜游鹤、丝光掠鸟、果子狸等。
传播疾病风险大
食用野味的原因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好奇,尝新鲜;二是跟风,人吃我也吃;三是受“药补不如食补”、“吃啥补啥”等传统饮食观念影响,迷
信野生动物的食补作用。而营养专家在对家禽、家畜和几种野生动物的营养分析比较中发现,它们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能量等主要指标上相差无几。中国营养学会负责人介绍说,家禽家畜经过数千年驯养演化,完全能够满足人身需求,并有严格的检疫标准,具有可靠的卫生保障。而嗜食野味不仅破坏生态环境,更有传染疾病的巨大危险。
专家指出,鸟、鼠、兔、蛇、猴、蛙、刺猬、蜥蜴、蝙蝠等都是许多病毒的宿主。仅鸟、蛇、果子狸等人们食用过的野生动物,与人共患的疾病就有100多种,如狂犬病、结核、鼠疫、炭疽和甲肝等。蛙、蛇、穿山甲等身上还携带很多寄生虫,其中受曼压裂头绦虫感染的青蛙达91%,稍有不慎,这种寄生虫在人们食用过程中就可能进入肠胃后寄生,然后又产幼虫顺血液进入体内各部位,如进入人脑的话,它将导致失明、瘫痪,甚至死亡。而一条蛇的皮下、腹内的寄生虫可能多达千条,它们对人体的伤害往往带有长短不等的潜伏期。
由于食用的野生动物大多数来源不明,卫生检疫部门难以进行有效监控,更加大了疾病扩散、传播的危险。近年来,因野生动物造成的传染病不难列举:艾滋病病毒源自猴子,埃博拉病毒源于猩猩。出血热、登革热、鼠疫、狂犬病、疟疾等疾病也是由动物传染给人的。
非典(SARS)疫情暴发之初,有些专家就推测,导致疫情的病毒来自动物。5月23日,由深港两地专家联合组成的攻关小组宣布,他们从6只果子狸标本中分离到3株SARS样病毒。同时,在对10名野生动物经营者进行的SARS病毒抗体检测分析中,5人呈阳性反应,这说明野生动物体内存在的SARS样病毒有可能已感染密切接触者。
改变陋习正当时
非典疫情的暴发再一次给我们警示:控制疾病传播,保护身体健康,就一定要抑制对追求食谱广度的无限欲求,坚决剔除嗜食野生动物的陋习。
餐饮界人士普遍认为,以往我们对餐饮业中野味菜肴的管理,仅仅是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来查处,而未从卫生防疫的角度来检疫。现在看来,防范疾病,除了要注重一般的公共卫生外,还应严格禁止未经检疫的食物上餐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对猎杀者依法严惩不贷,决不手软;对那些冷漠无知、丧失爱心的经营者和食客也要加强管理和教育。
从根本上降低野生动物传播疾病的风险,还要加强立法建设,用法律手段消灭非法野生动物买卖市场。4月28日,国家林业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已发出紧急通知,要求立即停止猎捕、出售、收购、运输、进出口野生动物,对驯养繁殖野生动物场所实行全面监控。5月14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还专门召开座谈会,研究制定有关地方性法规或规章,严禁非法捕杀、运输、销售、食用野生动物。(附图片)
题图:近日,贵州森林公安机关等部门已将在部分餐厅查获的200多只鸟、2000多条蛇、9只豹猫放归大自然。(吴东俊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