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一静的管理效应——对浙江治安情况的调查(中)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专栏:记者调查
一动一静的管理效应
——对浙江治安情况的调查(中)
本报记者 张涛
“动”是指旅馆等流动空间,“静”是指居民社区等静止空间,针对人们不同的活动范围,浙江采取了不同的治安管理模式。一动一静的管理措施,带来的是群众安全感的大幅度上扬。
流动空间架网络
人、财、物的大流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在这种背景下,五花八门的流窜犯罪,隐匿其中的各类逃犯,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人们身边,严重影响群众的安全感。
黑龙江商人史黎明在浙江做了十几年服装生意,住遍了浙江大大小小的饭店旅馆。谈起近年来住旅馆的最大感受,他说:“以前住旅馆不但在前台要盘问半天,半夜里还老是会有民警、联防来敲门查证件。现在只要登记一下身份证就行了,是不是公安机关放松管理了?”
史黎明所不知的是,在他入住旅馆的那一刻,他在前台输入的身份信息就通过计算机网络定时通信,传输到了公安中心数据库,同时完成与本地数据库进行通缉比对、服务比对和名单比对,一旦发现可疑记录,公安机关会立即收到自动报警信号。截至2002年底,浙江全省80%以上的旅馆床位都已经进入了这种旅店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
旅店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的建成,以及住客登记制度的严格执行,使浙江全省1.6万余家旅店、宾馆全部纳入了治安管理,让公安机关不到现场就可通过电脑掌握旅馆住客的第一手信息,实现对旅馆业的同步管理。与此同时,浙江省暂住人口信息系统在杭州、宁波、温州等七市已全部联网,纳入了计算机管理,为公安机关提供了近30万人次的查询服务。
流动空间架起的网络,就像一面大筛子,过滤着人潮中各种治安隐患。在严打“破案追逃”战役中,这一新式武器屡建奇功,1100余名公安部网上通缉逃犯落网。
出租司机成“暗哨”
每天3万多辆的出租车穿梭在浙江城市郊区间,架构出快速便捷的流动生活。出租车也被一些犯罪分子盯上,成为他们作案的目标和工具,针对出租车的各类刑事案件曾时有发生。
“出租车司机您好,为了您的安全,出城请登记!”每当夜幕降临时,在浙江各地的出租车出城登记卡点上,每个出租车司机和乘客都能听到值勤警务人员这样的殷殷叮嘱。针对出租车行业存在的治安隐患,金华市公安机关从1987年开始就建成出租车管理站,在全国首创了出租车治安管理的做法。这么多年过去了,出租车出城登记服务站在浙江遍地开花,每个服务站都有警力通宵值勤。
据统计,2000年以来通过出租车治安管理,全省共发现抓获各类违法犯罪人员5400余名,其中杀人、抢劫等重大逃犯103名,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800余起,摧毁抢劫出租车犯罪团伙73个,并缴获了大量毒品、非法枪支、爆炸品。
出租车司机每天都要接触不同类型的乘客,这一职业特点使得他们消息非常灵通,容易发现各类犯罪案件的线索。如何调动出租车从业人员参与治安管理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城市中流动的暗哨”。为此,浙江省公安机关在实践中一直常抓不懈。
2001年底,浙江长兴县雉城镇某金店遭一偷窃团伙洗劫。该县的刑侦大队赶印了1000份协查通报,分发至县城内每个出租车司机手中。第二天下午就接到出租车司机发现可疑人员的报告,进而将这伙窃贼一网打尽。
片儿警进社区
多年来,城市居民区的人们喜欢把管区民警称作“片儿警”。有事找警察,通常得走进派出所。但从2000年开始,一个新名词——“社区民警”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随着城区的500多个居民区被整合为278个社区,杭州市公安机关将警务引入社区,在社区内成立警务室。从第一间社区警务室亮相凤凰北苑社区至今,250多个整齐划一的社区警务室已在城区安营扎寨。小小警务室,不仅给居民带来了安全感,也成了群众身边的工作站、服务点,被称为“家门口的派出所”。
在社区民警的带领下,“邻里守望”、“邻里相助”、“邻里联防”等具有生机和活力的治安模式被创造出来,“社区是我家,治安靠大家”的安全理念普遍植根于社区居民心中。
根据杭州市公安局的调查,社区民警每周下社区的时间平均为25小时。其显著成果是,杭州市五城区刑事发案的上升态势得到了有效控制,特别是入室盗窃等可防性案件占刑事案件总数的比例同比下降了35个百分点,社区群众的安全感普遍增强。与此同时,基础工作为现实服务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严打”整治第一阶段查处的犯罪团伙中,有40%是社区民警通过基础工作提供线索破获的。
社区安全带来了整个社会“肌体”的健康发展,社区警务换来了群众安全感的普遍抬升。目前,浙江省已经有11个地级以上城市开展了社区警务建设或试点工作,建成并投入使用社区警务室1274个,配置社区民警2077名,另有505个社区警务室正在建设之中。(附图片)
新华社记者 宋振平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