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特区方便了——深圳珠海边防管理改革透视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专栏:时政广角
出入特区方便了
——深圳珠海边防管理改革透视
●从5月28日起,前往特区的内地居民无需再开具单位介绍信
●广东省公安边防总队总队长张崇德认为,改革后,进出特区将更加快捷、更加文明、更加安全
本报记者 石国胜
5月28日,从广西来深圳的荣小姐惊喜地发现,在深圳经济特区同乐检查站办理边境通行证方便多了,她只要出示身份证,就可以很快办理前往深圳特区的边境通行证,不再需要单位介绍信了。
事实上,许多在这天前往深圳、珠海特区的群众都能感受到这一点。5月28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广东省公安边防总队决定自即日起对深圳、珠海特区管理线(俗称“二线”)和粤港、粤澳边界管理线(俗称“一线”)的边防管理进行改革。
两线历史 由来已久
多年来,粤港澳的居民对一、二线已经相当熟悉。
所谓“一线”,即粤港、粤澳边界管理线。其中粤港一线,即广东省与香港的边界线,东起深圳龙岗区南澳坝光,西至深圳宝安区东宝河口,全长285公里。粤澳一线,即广东省与澳门的边界线,东起珠海香洲区唐家镇金鼎鱼牧海堤,西至崖门水域与江门交界处,全长120公里。自50年代初开始至今,一线均采用等同于国与国之间的边界管理模式。
所谓“二线”,即经济特区管理线。其中深圳二线于1986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启用,它东起深圳盐田区梅沙背仔角,西至宝安区南头安乐,全长90.2公里,设有10个检查站和26个耕作口。珠海二线则设立于1994年1月,北起香洲区唐家镇金鼎鱼牧海堤,南至香洲区南屏镇鹤洲北检查站,全长45公里,设有5个检查站和7个道路哨卡。深圳、珠海二线为全国独有,它的管理由广东省边防总队按照粤港、粤澳边界管理方式进行,所有进入人员须凭证通行。
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发展,一、二线边防管理模式也暴露出了诸多弊端,它的改革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弊端显现 困扰两线
广东省边防总队经过长期周密调查,找出了一、二线管理的诸多弊端。
在“一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情况,比如武装防卫的管理模式和执勤方式不适应新的形势。现行的边防管理迫切需要向行政管理型转变,还有部分管理办法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沿海资源开发。
此外一线执勤设施与城市形象不协调。目前粤澳一线有31公里已成为珠海特区最亮丽的旅游观光线。但一线仍然岗楼众多,哨兵与市民近在咫尺,与特区城市开放的环境及祥和的氛围形成极大反差。
而“二线”管理出现的问题,则主要表现在:现行的二线管理跟不上特区经济发展的要求。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日渐缩小,进出特区的人员、车辆逐年增多,特区内的建设不断向外扩展,导致人、物大进大出与通关缓慢的矛盾,开放形势与封闭管理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机动车辆进出经济特区查验证制度反映强烈。特区检查站目前的人、车流量已是建设初期的近20倍,二线关口承受着巨大的通关压力,对每辆车收取3元查验费,这既给群众带来了不便,又影响通关速度,社会各界对此很不满意。
办理边防证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目前办理边防证需要单位证明、身份证复印件等,手续繁琐,证件有效期短,给群众办证带来了不便;一些办证点巧立名目“搭车收费”,增加了群众的负担;二线各检查站虽在执勤现场办理“七日有效”边防证,但仍满足不了群众的需要;有相当一部分临时急需进特区但又办不到证的人员成为违法犯罪分子敛财的对象。
针对这些问题,广东省公安边防总队协同社会各方面,提出了改革一、二线边防管理的举措。
简化手续 方便群众
这次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的深圳、珠海特区一线、二线边防管理工作将进行如下改革:一是适当调整粤港、粤澳边境勤务部署和执勤方式,适当减少岗上执勤警力,加强机动力量建设,逐步实现边界管理闭路电视监控。二是修改进出沙头角边境特别管理区的管理制度,在每日2时至6时沙头角边境特别管理区闭关后,沙头角镇居民因特殊情况可以凭居民身份证出入;参观“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的学生团体,由学校出具证明,向边防部门申请,免办边境特别管理区通行证进入沙头角镇。三是内地60周岁以上男性公民、55周岁以上女性公民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官兵、人民武装警察免办边境通行证,直接凭居民身份证或军(警)官证、士兵证进入深圳、珠海特区。
公安部也下发通知,决定对前往深圳、珠海特区人员办理边境通行证,实行简化手续,取消凭介绍信办理边境通行证等审批手续,内地居民前往深圳、珠海特区凭居民身份证申办边境通行证,证件有效期最长可为一年。
这是深圳珠海经济特区成立以来最重大的一次边防管理改革。
(本报广州5月28日电)(附图片)
李国良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