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和其他学科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至少需要少儿作家对人情世故的洞悉与练达——文学神童哪里来
第9版(文化新闻)专栏:
文学和其他学科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至少需要少儿作家对人情世故的洞悉与练达——
文学神童哪里来
马相武
少年写作或文学神童的问世,本来都是大好事,但现在人们非议的或者羡慕的主要是它的超常状态,比如拿大部头的作品换得了什么名利加上升学等。还有看好这条捷径正在紧张行动的家长和孩子,当然也有某些别有用心的教师、媒体业者和出版商。这个问题或现象的形成有教育方面的因素,如创新和个性意识的培养,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开拓,也有语言才能和文学写作才能的早期开发和价值评判方面的因素。但是,还有催生这一社会聚焦的复杂的文化和教育现象的社会心理动因。
我们衷心希望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和充满无限生机的社会能够造就并保护和培养真正的文学神童。历史上有过炮制出来的文学神童,但是他们连同所有的鼓噪都随着时间长河的流淌而流逝了。真正的文学神童自有其特定的主观素质因素和客观成才条件。他们只能以作品证明自己,或者是以后来成长为真正的作家的事实,即仍然是以杰作来证明自己。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少年作家,有的还名声显赫。但是,谨慎地看,其文学艺术价值到底有多大,这是需要时间检验的。不过,有一点,我们已经可以确认:名不符实和意义膨胀的情形是相当普遍的。时代的变迁为教育和文学、青少年成材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有相当一些投机者在把握这个机遇。我们还不能硬性排斥那些期期殷殷的家长和教师经常会做出来的拔苗助长的善事。即使这样,根据一个时期的观察,我们还是能够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文学神童现象作出评判:当代文学神童都要大打折扣;文学泡沫早晚会破灭;少年文学的繁盛景象需要缩水。
不过这里还是有必要提醒一下:不要轻易给孩子戴上神童的桂冠。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曾经“不拘一格”地“降”下了一批神童。可如今回望:如此一个亿万大国,真的神童屈指可数,更不消说文学神童了。记得有的少年凭一本汉语儿童诗集,未经高考破格录取进了最高学府。文学神童今日何在?大洋彼岸,只是早已没了“神”的光环。
一般来说,文学神童是不平衡发展或非对称状态的,同时又要超常地早熟。这是因为文学和其他学科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至少需要少儿作家对人情世故的洞悉与练达。对于神童乃至培育者或发现者,都要切记两个字:“健康”。也就是说,无论超常与否,他都应该健康成长,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或是文学上,乃至环境上。这个环境,当然包括培育者或发现者。由于信息传播和出版发表的便利,也由于市场培育机制和广告手段的成熟,而且社会更加鼓励和宽容个性和创新,现在发现或培育或炮制一个文学小天才即文学神童,在理论上和操作上都要容易得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夜之间发现文学神童突然雨后春笋般地在我们的面前冒了出来的主要原因。为了不让一个真神童受到委屈,也不让一个假神童被利用来欺世盗名,心地善良而迫切的人们都应该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成功学的角度,对其给予更多的真切关注,而不要以牺牲其健康成长或哗众取宠为代价。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