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版

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研讨会”综述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2-12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研讨会”综述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交流 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

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研讨会”综述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交流

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研讨会”综述
郭军
  人民日报今年8月22日发表杨承训同志的《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一文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为进一步深化研究,河南财经学院不久前召开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研讨会”。刘国光、张卓元、卫兴华、刘诗白、洪远朋、王瑞璞、杨承训等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者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必要性、可能性、指导思想、基本方法以及框架体系等进行了认真、热烈的研讨,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取得初步共识。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必要性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作指导。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按照其版本模式撰写的一些政治经济学教材以及西方经济学,显然都不能满足今天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体系框架,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历史性课题。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这是一件好事,可以把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艰苦探索形成的日趋清晰的思路与成果概括出来、提升起来;这是一件大事,关系未来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应遵循的理论,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总体性、长远性、根本性的理论创造,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是一件难事,既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又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既要加强党的领导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要借鉴资本主义经济建设成功的经验,既要体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又要注重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既要有自己的体系特色、又要有世界视野和国际意义,既要给我们这一代人看、又要影响后代人。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观、发展观来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不是本本主义的产物,更不是西方经济学的泊来品,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与时俱进的产物。社会主义经济学不是纯粹的逻辑科学,必须讲立场、观点、方法,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来教导和培育。西方经济学中有很多可贵的东西值得借鉴、汲取,但不能依靠它来解决中国的问题。目前急需一本比较权威、科学、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学教材,来对高校学生进行教导和培育,使他们明确理论方向,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可能性
具有基本的历史实践基础。4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评价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曾经说过:“看来,这本书没有系统,还没有形成体系。这也是有客观原因的,因为社会主义本身还没有成熟,还在发展中。”这就是说,社会实践不够,就不可能写出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今天,我们已经积累了正反两方面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第一,苏联从崛起、兴盛到衰落、解体的历史,把许多深层次矛盾都暴露出来了,比较充分地验证了以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正误,为我们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提供了活生生的史实基础。第二,中国50多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最重要的实践平台。尽管这一伟大实践还在发展中,还会出现许多新问题,但最基本的东西已经廓清了。第三,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也从不同侧面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第四,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开展比较研究的案例。第五,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转型,使我们对怎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具有丰富的理论研究基础。第一,经典作家的奠基。有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著作为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南,有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历史特点和革命、建设道路的深刻论述,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成果,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届三中全会党的重要文献,这些构成了深入研究的基础和依据。历史地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形成是几代人从实践到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第二,我国理论界做了大量的多角度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论著,也开展了多方面的争鸣和切磋,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指导思想和方法论
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和发展趋势进行系统研究的经济科学。它立足于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并上升为理论,揭示现代中国经济发展和运行的规律,确立基本经济范畴,形成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较为完整的经济学说。它具有实践性、规律性、开放性、前瞻性,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品格,既突出中国特色,又带有时代特征,而重点是在“特”字上做文章。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深刻分析中国的特殊国情、特殊发展阶段、特殊经济结构、特殊经济关系,总结经济建设的特殊经验,找出特殊的发展规律和发展道路及政策。借用老话说:要以“马学”为魂,“中学”为体(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西学”为用(借鉴西方经济学的一些方法)。
  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上,应当摈弃从定义出发、用书本剪裁现实的先验式、教条式套路,避免和克服两种教条主义(土教条和洋教条),突出历史分析、实证分析、比较研究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是突出历史分析。经济学研究问题应该从历史的分析开始,从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中来发现和证明规律。叙述的形式也应突出史论结合,不能单纯地进行理论演绎,更不能做概念游戏。其次是注重实证研究。马克思说过,要“把政治经济学变成一种实证科学”。列宁对此作了这样的注解:“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事实,而不是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应当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立论。要改变那种先找理论概念再分析事实、用书本剪裁现实的做法,在分析事实的基础上抽象出概念。在这方面应当学习西方经济学的长处,善于进行案例分析,尤其要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同时,还要进行多视角的比较研究,通过纵向、横向的比较,认识事物的长短利弊,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
  内容体系和基本框架
总体构想。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内涵,它的逻辑结构既不同于《资本论》,也不同于各种版本的西方经济学,更不能模仿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而应以分析中国的实际经济问题为基础,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实现社会再生产、经济社会和生态经济良性循环为主线,以先进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市场经济的有机统一为基本公式,以史论结合为基本叙述形式,由生产力的发展到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的调整,再到参与世界分工和国际市场,由总体的历史分析到经济运行、经济关系中各个分支的具体论述,再回到整体优化的综合,分层展开,廓清基本原理和发展道路。
  研究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要拓宽研究的领域。首先,要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就是研究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特征。其次,研究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规律。这是以往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的薄弱之处。第三,研究经济运行。应吸收西方经济学对经济运行的分析,研究厂商行为、个体行为等。第四,研究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加强政府职能的研究。第五,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第六,研究思想意识对经济的作用,即研究先进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基本框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二是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自身的矛盾。生产关系必须不断调整,生产力自身也有结构问题。三是研究经济运行的规律。在具体框架上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分为如下几个部分:基本范畴论、发展道路论、体制改革论、改变二元结构论、对外开放论、宏观经济论、整体运行论等。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站编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