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版

遵义:退耕还林谋发展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2-07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遵义:退耕还林谋发展 第1版(要闻) 专栏:学习贯彻“三个代表” 达到新高度 取得新成效 遵义:退耕还林谋发展 胡跃平   “认真抓好退耕还林(草)工程,切实落'...

遵义:退耕还林谋发展

第1版(要闻)
专栏:学习贯彻“三个代表” 达到新高度 取得新成效

遵义:退耕还林谋发展
胡跃平
  “认真抓好退耕还林(草)工程,切实落实对退耕农民的有关补偿政策,鼓励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开发,发展有市场、有潜力的后续产业,解决好退耕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提出的重要举措。按规定,种上生态林的退耕农户将连续享受8年的粮食补助。然而,政策补助期满后,在生态得到较大改善的同时,怎样帮助退耕农户解决好8年后的吃饭及发展?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到遵义进行了探访。
  以短养长巧治理,生态生活两兼顾
  遵义市所辖的习水县,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域。全县退耕还林至今完成造林26万亩,其中有近20万亩采取林药间作、林草间作的栽种方式。国家林业部门专家来现场检查后认为,这种以短养长的治理模式既能保证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又能较快地帮助退耕农户增加收入。
  在海拔1600米的良村镇吼滩村,退耕的3000亩连片坡耕地已全部栽上柳杉、厚朴和刺槐,树苗间隔里,一行行黑麦草、白三叶、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生机勃勃。县畜牧局在这里办起两个种羊场和一个快速育牛示范场,实施草畜配套,无偿提供草种和技术指导,并以每百斤3.5元向退耕户收购牧草,使周围一带230多家退耕农户有了新的增收途径。在紫柏树村民组的收购点上,遇见五六位青年农民冒着大雨赶来卖草。退耕户赵久华家去年退耕7.4亩,栽上生态林验收合格后,林业部门给他兑现了食粮和管护费。从今春开始卖草,赵久华家已累计进账1800元。小伙子笑呵呵地说:“退耕后,我们先‘吃’草,8年后再‘吃’树。”
  赵久华所说8年后要“吃”的树,是指砍伐后可再生的药用林厚朴。习水县林业局局长何江介绍说,目前实施的林草间作模式,林为厚朴,每亩按150株栽植,到8年后,每年轮伐厚朴15株,厚朴皮收入近800元,木材用作坑木可收入600元。当第十年轮伐完150株厚朴时,第一轮间伐的厚朴已再生成林,可永续利用。
  类似习水这种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退耕还林模式,遵义市所辖的县、市、区均有各自的特色。记者所到的余庆、绥阳、湄潭等县,退耕后根据现实条件科学选择,有的种苦丁茶、黄栀子、金银花,有的林下种药材,有的林下种草,发展畜牧业,大多是短平快项目。在兼顾生态效益的同时,农民当年就有收入。
  采访中,遵义市委书记傅传耀回顾起一段往事。他曾工作过的一个地区,10多年前也大面积搞过退耕还林。农民退耕后,粮食补助了两年,粮库就捉襟见肘,又无见效快的项目支撑,吃饭成了问题。谈到现在的退耕还林,傅传耀说:“退耕还林要找准生态、社会、经济三者效益的结合点。只有解决好农民的收入和现实利益,退耕还林才能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
  因地制宜抓产业,种竹种到心坎上
  从习水县到遵义所辖的赤水市,沿途修竹万顷,碧波连天。赤水河的地形切割极为强烈,但两岸陡坡已披上厚厚的植被,不时可见大大小小的瀑布从林中飞流直入赤水河。
  停车走进大同镇的天桥村,家家院子里都堆放着竹篾,屋檐下轰轰作响的剥篾机正把竹篾加工成薄薄的竹片,男女老少蹲在地上忙着把这些竹片编成一张张竹席。村党支部书记黄恩贵介绍说,一张竹席,胶合板厂的收购价2.5元,家家一天要卖几十张,一年下来,最少的人家也有七八千元收入。这3年全村所有的坡耕地已全部退耕还竹。竹子再生性强,3年后可间伐。“担不担心8年后的生计?”走访了十几家退耕农户,村民们都表示“不发愁”。
  天桥村是个缩影。退耕还林工程实施3年多来,赤水市完成造竹27万亩,25度以上的坡耕地大部分退耕还竹。农民铁下心来吃“竹子饭”的背后,有一批颇具规模的竹产品加工业在做支撑。
  “竹加工已成为我市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赤水市林业局局长刘吉云介绍说,赤水已形成了竹资源开发体系,竹地板远销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竹制膜板一直供不应求,竹扇、竹编、竹菜板、竹笋食品系列等备受青睐。全市22万农村人口,去年卖竹或加工竹子,人均收入达460元。
  天台镇兴红村吉子岩村民组,是一个尚未通公路的小山寨。村民李华阳说,1997年,市里来人号召我们种柚子树,260亩坡地全栽上后,再也没人来管过。长成的柚子苹果般大,没有哪家卖得了钱。2001年实施退耕还林,全组开会,最后一致按手印,决定在坡地上栽竹。“现在高兴了,周围种竹的家家不愁温饱。种竹总算种到我们心坎上了!”李华阳抚摸着跟前的翠竹,眼里噙着泪花。
  赤水市常务副市长谢晓东说,过去搞了许多不切实际的项目,伤了群众的心。交了不少学费才明白一个道理:发展必须因地制宜。没有自己的特色产业,迟早会被市场淘汰,产业垮了,农民也跟着遭罪。
  赤水市财政连续3年拿出100万元,对扶持退耕农户种竹的龙头企业进行贴息贷款,帮助企业做强做大;重点企业实行干部挂帮,及时协调各种困难和问题。今年,全市所有退耕还竹的农户已同各家企业签订了《竹产业定单合同》,实行保护价收购。
  经国务院批准,去年12月,投资31亿元、年需80万吨竹子原料的20万吨竹浆厂项目落户赤水,将对赤水及其周边县市退耕还竹产生强大的推助作用。遵义市乘势而上,在仁怀、习水、赤水3个县、市拉开了“300里竹廊”建设工程的序幕,2005年全面建成45万亩原料用竹核心基地。到时,这片区域的森林覆盖率就不止现在的63%了。
  产业模式多样化,退耕退出新天地
  在远近闻名的“小叶苦丁茶之乡”余庆县采访,只见绿油油的茶园里,一丛丛茶树犹如一把把绿伞,把过去种玉米的坡地遮盖得严严实实。退耕还茶是余庆的“得意之作”。2000年,野生苦丁茶扦插育苗成功后,至今全县已发展苦丁茶4万多亩,着实让退耕农户抱上了“摇钱树”。县里的七砂绿产公司等几家龙头企业负责技术指导和加工销售,茶农负责种、管、采摘和交售。
  小腮镇桥底村徐玉林家里,主人泡上一杯小叶苦丁茶,汤色碧绿,嫩芽鲜活,清香四溢。0.5公斤上等茶叶,在上海、江浙一带售价上千元,故有“绿色金子”之称。茶青一年三季可采摘,企业的收购点就设在村头,农民随时采摘即可交售,0.5公斤茶青35元。翻开徐玉林家的《退耕户茶青收购登记卡》,三天两头都在卖茶青,最少的一天收入8元,最多的一天310元。种茶4年,他家退耕的7亩坡地收入已过3万元。
  9月25日,在绥阳县蒲场镇高方子村见到一幅感人场面:太阳已经落山,昔日玉米种得比山还高的陡坡上,至少还有几百人在劳作。县里去年从浙江温州引进一家实力雄厚的公司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开发中草药系列产品。公司先期投资600万元栽杉树、种葛根,村民除每年有国家的粮食补助外,每人每天有13元工钱。葛根一年后收获,每亩效益3000元以上,由公司包收购。难怪天快黑了,村民还不肯下山歇息。
  多样化的退耕还林治理模式,在遵义市已初具规模。“退耕还林要退出几个有特色的产业来。”遵义市市长卢守祥介绍说,这几年,市财政每年拿出上千万元资金专项补贴退耕还林,经过不懈努力,现已形成了以赤水、习水、仁怀、桐梓等地为主的退耕还竹,以湄潭、余庆等地为主的退耕还茶,以务川、正安、道真等地为主的退耕还草,以绥阳、凤冈等地为主的退耕还药,以正安、道真等地为主的退耕还果等治理模式。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作支撑的农业省,全省1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上万亩的“坝子”不足20块。贵州穷,穷在坡陡山多,穷在农村贫困人口多。但是,贵州的希望也在山上,在青山绿水上,在退耕还林上,在退出一片新天地上。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站编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