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三下乡”持之以恒服务“三农”
第4版(要闻)专栏:
让“三下乡”持之以恒服务“三农”
本报评论员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已经开展8年了。“三下乡”,这个当初出现在社会生活中的陌生词汇,如今已响彻城乡、深入人心,成为文化科技卫生部门服务基层、服务农民的名牌项目。
诞生于1995年12月的“三下乡”活动,起初只是“文化下乡”。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后,为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宣部、国家科委、文化部、农业部、卫生部等10部门把文化下乡引向深入,联合发起并组织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三下乡”发展到今天,已有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等14个部委参与其中,规模一年比一年大,效果一年比一年好。8年来,各部委在“三下乡”活动中探索创新,大型集中活动“京九文化列车”、“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西北科普工程”、“婚育新风进万家”、“万村书库”等等,显示了密切配合的巨大力量。8年来,各地各部门也创造了一批好经验,涌现了一批好典型,河北衡水的“三下乡,三扎根”,山东莱州的“科技110”,江苏南京的“送货下乡”等等,都实实在在,值得借鉴。最近,上海结合郊区“农民市民化、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特点,组织开展的“三下乡”活动,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下乡”活动能持续开展8年,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符合当代中国城乡实际,得民心、顺民意。“三下乡”向广大乡村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技知识,倡导文明生活,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符合亿万农民脱贫致富的迫切愿望。总结8年来“三下乡”的经验,联系当前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和农村工作实践,当前更要把“三下乡”和服务“三农”紧密地结合起来。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各项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应当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的重要意义,把“三下乡”作为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举措,作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途径。
“三下乡”要持之以恒服务“三农”,就要继续坚持把“三下乡”活动同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结合起来,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同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结合起来,同农村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尤其是要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结合起来;要继续坚持“常下乡”的方针。实践证明,靠组织几次集中活动,下几趟农村,送一些东西,是远远满足不了农民对文化科技卫生需求的。只有“常下乡”,才能更多地了解农民需求,服务才有针对性。
“三下乡”要持之以恒服务“三农”,还要在坚持中不断创新。要把抓好社会影响大的集中活动,与抓好面上工作和经常性工作结合起来,既要巩固成果,又要丰富内容,更要提高水平。
“三下乡”要持之以恒服务“三农”,不仅是一项活动内容,还是一项制度建设。与简单的活动相比,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三下乡”作为一项活动,能持续开展8年不间断,实属难能可贵,但要保持下去,就要把这项活动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在定期“送”、常年“下”的同时,在“建”字上下更大力气,帮助农村建设报刊图书阅读室、文化场馆、卫生院所等基础设施;在“用”字上下更大力气,引导农民学文化、用科技、讲卫生;在“教”字上下更大力气,注重抓教育、抓培训,培养一批农村文化科技卫生骨干。要带着感情,特别是要坚持雪中送炭,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农民的心坎上。
让我们在8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更高涨的热情和更务实的作风,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城乡携手,持之以恒,为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