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解读不尽的精神内涵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专栏:时政广角
11月15日至30日,井冈山精神大型展览在北京的冬季里掀起了层层热浪。短短半个月间,前往参观者达12万多人次。井冈山何以有如此魅力?是什么吸引了人们驻足观看——
井冈山:解读不尽的精神内涵
本报记者 崔士鑫
“精神家园”的魅力
11月17日,一位中央领导参观井冈山精神大型展览。在一块写有“井冈歌谣”的展板前,他情不自禁地与其他同志一起唱起了那首许多人熟悉的旋律:“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
自11月15日井冈山精神大型展览开展以来,几乎每天在这里都能看到类似的动人一幕。川流不息从各处赶来的人们,不管是中央领导,还是普通百姓;不论是白发苍苍、坐着轮椅的老红军,还是童蒙初启、胸前飘着红领巾的少年儿童,在这里都能找到他们熟悉的感觉,在这里都能发现令他们沉思的故事和场景。
朱德用过的扁担,令人想起了那个感人故事;群众帮助修筑黄洋界哨口工事的用具,勾起人们对毛泽东那首脍炙人口的诗词的回忆;王尔琢等烈士的珍贵照片,使人想起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斗争史;早期农民党员的党证和会议记录,让人联想起今天党的建设任务的艰巨……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家园”,被朱总司令誉为“中国第一山”的井冈山,对许多中国人都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展览独具匠心的布置,也给了人们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与一般展览不同,这次展览有4大亮点。”中共江西吉安市委书记吕滨介绍:“一是广泛使用了声、光、电、气等现代手段,音画效果逼真;二是展出史料珍贵,不少图片、文物是首次向人们展示;三是制作了大量的雕塑如朱毛会师、实景画如黄洋界保卫战等,再现了当年场景;四是互动项目别致,参展观众可以通过点击听到伟人的声音、通过屏幕看到今日井冈山的雄姿,从而直接领略井冈山的神奇魅力。”
不竭的“力量源泉”
1927年10月24日,带领秋收起义队伍前往井冈山的毛泽东,在荆竹山雷打石宣布了“三项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
就在这块展板前,一位熟悉井冈山历史的中央领导,特地向人们解读了这“三项纪律”更深的内涵:“第一条是政治纪律,第二条是经济纪律;第三条是群众工作纪律。”
“井冈山精神是原创性的。”有“井冈山第一宣传员”之称的毛秉华老人认为,“认真解读和领会井冈山精神,对指导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比如坚定信念,这是当年红军能够红旗不倒,最后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的力量源泉,也是今天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精神力量;敢闯新路,使我们党在当年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也是我们党今天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
正处于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年轻一代,则在身临其境、耳濡目染中,找到成长中新的精神动力。展览期间,首都各大中小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团组织,纷纷组织学生和青年党团员前往参观学习,别具一格的主题班会、团队活动、党支部活动等搬进了展厅,展览成了培养民族精神的活教材、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11月25日,记者亲身感受到少先队“井冈山中队”成立的动人情景:北京50多名优秀少先队员从老红军罗元发手中接过鲜红的队旗,响亮的誓言响彻展厅内外:“学井冈山精神,走井冈山道路,举井冈山旗帜,做井冈山传人!”
放射出新的光芒
雄伟的井冈山,连着中国共产党辉煌的历史;永远的井冈山,写满中国人民的光荣与梦想。如何让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放射出新的光芒,是这次成功的展览给人们带来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样的展览意义深远。”在11月16日红军后代参观展览专场后,滕代远同志的儿子滕久明讲了他们这一代在父辈教育下成长的经历和感受,“井冈山精神内涵丰富,只要学到这种精神实质,就会终身受益。尽管时代变化了,社会发展了,但井冈山精神这笔宝贵的财富不能丢,要不断发掘它的深刻内涵,在新时期继续发挥作用。”
总后后勤指挥学院研究员刘高平,生长在井冈山,学党史研究井冈山,现在仍在教学中讲井冈山。从外出求学到毕业后工作,他回井冈山已有22次。在这次展览中,记者几次前往采访,每次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认为井冈山有“解读不尽的精神内涵。”
“过去干革命,今天搞建设,条件不同,形式各异,但在精神上有共通之处。”刘高平说,“这次展览的成功,说明人们关注井冈山。所以,有必要借井冈山的这种吸引力,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井冈山精神的真谛,并将其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
据井冈山市委书记吴敏介绍,如今每年到井冈山参观的人数达100多万人次,井冈山正在完善机场、高速公路、直达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实施市区迁移计划,使井冈山的红色旧址和绿色景点更具吸引力,让更多的人到这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领会井冈山精神的内涵。让井冈山与井冈山精神一道,在新时期放射出新的光芒。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