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
专栏:
推广先进经验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大跃进以来,广大群众在劳动实践中,涌现出千万个先进生产者,创造出无比丰富的先进经验,为着有领导有组织地推广先进经验,在我们指导思想上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呢?以下三个问题颇带有普遍性,需要在我们的认识上求得统一。
推广先进经验必须发扬先进思想
首先,要把先进思想和先进经验结合起来。一个先进生产者所以能够创造先进技术和经验,攀上先进的生产水平,决定性的因素是政治挂帅。政治和思想是生产建设工作的生命线,所谓政治挂帅,就是加强党的领导,贯彻执行党的总路线。对每个生产者来说,就是要不断提高共产主义觉悟,把总路线精神贯彻到自己的一切实际行动中去。从上海市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的事迹中来看,为什么设在里弄中的永鑫无缝钢管厂有偌大的志气,能够在设备简陋和自力更生的条件下实现了机械化?为什么通用药厂工人有如此的胆略,不怕一百七十多次的试验失败,终于试制成功国际医药工业新兴产品“可的松”?为什么钻工李福祥在技术革命中永不满足,今年以来提出五十九个革新项目,以六个半月时间大大提前完成国家计划?为什么织布工倪海宝以助人为乐,坚持不懈地传授技术,使全车间80%的工人达到先进操作水平?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这不是别的原因,而是由于他们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有无限的忠诚,因而坚决地依靠党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是由于他们把自己的利益和工人阶级的利益、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利益结合为一体,大大发扬了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精神;是由于他们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始终高举不断革命的思想旗帜。他们是贯彻执行党的总路线的先锋。他们不仅是生产上的标兵,也是共产主义思想的标兵。正是由于他们具有这样的思想品质,以总路线作为自己思想的指导,因而能够摆脱旧生产关系和习惯势力的羁绊,敢想敢说敢做,坚持不懈地奋斗,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使每个革新创造都能保证生产和建设多快好省地发展。先进生产者所以受到党与政府的极大重视和群众的热烈爱戴,不仅是他们的先进经验能够为广大群众所掌握,成为全社会的财富,而且还由于他们的共产主义思想,将武装广大群众,提供了如何正确对待建设事业中的困难和问题的榜样。因此,在推广先进经验中,必须大大发扬共产主义思想。先进生产者的先进思想,就是具体生动地宣传党的总路线的活教材。只有先进思想传播了、发扬了,才能为先进经验的推广,扫清保守自满等错误思想的障碍,也才能使不断学习和推广先进经验,具有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动力。那种把先进思想和先进经验分割开来,只去推广先进经验而忽视对先进思想的总结和推广,或者不在推广工作中加强政治思想领导的见物不见人的做法,实际上是政治不挂帅的右倾思想的表现。它不仅不能发扬先进生产者的共产主义思想品质,而且也不可能激起广大群众学习先进的持久饱满的热情。
既要注意普及 还要重视提高
其次,把先进经验推广开去和在推广的过程中进一步总结、发展先进经验,这既是普及的过程,又是提高的过程。在人类历史上,先进生产者的水平变为全社会的生产水平,曾经是极其缓慢的过程。封建社会里,“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使许多掌握了先进生产技术的人怀着“绝技”与世长辞!即便是有所传授,也不得不留一手。资本主义社会里,发明创造成为资产阶级攫取利润的手段和专利品。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广泛推广先进经验,为先进生产者的水平迅速变为全社会水平提供最大的可能性。大跃进的群众运动,是高速度地把先进生产者水平变为全社会生产水平的革命运动,先进经验的创造比任何时候来得丰富多采,先进经验的推广也比任何时候来得广泛迅速。一方面,广大劳动者有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强烈愿望,另方面,先进生产者有热情帮助别人的高尚风格,这两种力量的结合,就使先进生产者的水平变为全社会生产水平的过程,成为广大群众自觉的过程。当这些先进技术和经验得到普及,为多数人所认识和掌握时,就使整个社会生产水平提高了。同时,这就又需要进一步提高先进生产者的水平,以便把全社会的生产水平更进一步的提高。这个从普及到提高、再普及再提高的过程,就是生产发展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建设群众运动发展的过程。因此,当一个先进生产水平露出在地平线上时,我们要及时总结和推广它,把它普及到一切单位和生产者;在普及的过程中,我们又要注意新的先进生产水平的出现,求得在新的普及基础上的再提高。这种普及和提高的过程,意味着生产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潜力的可能性也是不断增长的。今年2月,上海市纺织工业先进工人提出“三百能手”倡议,经过大半年,全市四万挡车工,即占总数70%以上的挡车工,掌握了先进操作技术。现时三百能手又修订了她们的倡议,把先进操作水平再提高一步,新的比、学、赶、帮的竞赛又热烈展开了。仅细纱接头技术一项,即由原来每分钟接头十五、六根,普遍提高到十七、八根,而且争取做到在车速加快的条件下消灭白点。可见,没有普及的基础,就谈不上提高,反过来,如果一个新事物普及了,再没有更高级事物的出现,已有的普及就停止了发展,因此,普及和提高总是密切不可分的。忽视任何一面,都会阻碍生产水平的迅速发展。
有些同志只注意孤立地培养先进生产者,而不注意普及他们的先进经验。他们不了解重视先进人物,就是重视群众。先进生产者是群众中的骨干,通过他们可以团结、教育和提高广大群众,为消除落后、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斗争。一朵鲜花是打扮不出春色的,先进经验不普及,整个生产水平就不可能提高。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企业一地创造的先进经验,在本企业本地未能得到推广,而却在别的企业别地得到广泛运用,群众批评这种现象说:“墙内开花墙外香”,为什么首先开花的园地不能保持芬芳,不能结出果实呢?原因就在于忽视先进经验的推广普及。
既要认真学习 更要努力创造
再次,要把学习和创造结合起来。学习为了运用,在运用中会有新创造,这是推广先进经验中必须注意到的一个趋势。有的人以为创造是光荣的,学习好像就不光荣了,这当然是不对的。对每个生产者来说,学习先进经验要虚心地学,认真地学。但是,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由于一切先进经验都是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下产生的,要把普遍的先进经验运用到自己的生产工具和生产对象上来,必须加以试验、研究和鉴别,不顾条件盲目地生搬硬套是不行的。又由于先进经验各有一定的范围和效果,我们应该分别轻重缓急,首先组织对能够解决生产关键和薄弱环节的先进经验来学习和推广,不仅是号召推广,而且要采取一系列的组织和技术措施,才能使有限的人力物力,取得尽可能大的劳动效果。还由于先进经验不仅有各种生产技术的方法,而且揭示了一定的科学技术原理,因而在学习和推广中,又要善于把这些科学技术原理结合实际生产情况加以运用,从这一科学技术原理中,引出更多的先进经验来。不会把先进经验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算不得学到了经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没有“出于”就没有“胜于”,没有学习,就谈不上超过。反过来,不敢超过,也就不能算真正的学好。因此,对我们每个生产者来说,学习先进经验,又必须是有目的有步骤地学,创造性地学。最近有个例子很引人注意。青年技术革新突击队在安全消防器材厂表演先进钻工技术,丁杏清表演磨钻头的方法,只花了四十秒钟就钻成了中灰钢的洞眼,比普通钻头快八倍。这个厂的车工吴锡芳、朱炳生学到这个先进技术,而且还详细分析了丁杏清的钻头,结合自己车床的特点,创造了新的磨钻头的方法,使加工时间缩短到三十二秒钟。这个消息又被上联电工器材厂杨新富听到了,连忙去讨教,又根据本厂条件,结合李福祥等先进钻工的集体经验,再把钻速提高了四、五倍。谁知安泰铁工厂女工沈湘琴又学习了杨新富的经验加以改进,效率又提高了二倍多。在短短的三天里,一颗先进经验的种子,就开了四次花。这个例子生动地表明了,学习和推广先进经验,既是学习运用又是革新创造的过程。因此,在我们推广先进经验的过程中要善于把学习和创造结合起来,使先进经验的花朵一次比一次开得茂盛,先进经验结出的果实一次比一次丰硕。
(摘自上海“解放”第二十三期评论:“推广先进经验学习先进经验”,插题是本报编者加的)
第7版()
专栏:读书札记
天才与群众
卢弓
反对或怀疑科学工作的群众路线的人,有这样一种论调:“科学要靠天才,不能靠群众。”“千千万万个人,顶不上一个门德列也夫,顶不了一个牛顿。”
在这些人看来,科学的历史仅仅是少数科学天才活动的历史。而这少数天才之所以能够作出杰出的科学创造,在他们看来,又仅仅取决于这些天才头脑中的偶然的灵感。他们常常宣传一些无中生有,以讹传讹的小故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诸如:牛顿看见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因而想出了万有引力定律;门德列也夫把化学元素的性质写在纸牌上,在摆弄这些纸牌的时候发现了元素周期律;等等。显然这是一种十足的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和神秘主义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科学并不是什么少数天才的思想的花朵,而是世世代代的千千万万群众的生产斗争经验的硕果,是世世代代的千千万万科学研究者的劳动的共同硕果。科学的历史发展并不取决于天才头脑中的“偶然灵感”,而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在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实践的基础上,由少到多、由浅到深的合乎规律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当然并不否认杰出的科学家的个人作用。但它不是把少数杰出科学家同千千万万的群众脱离开来,对立起来,孤立地夸大他们的作用,而是把他们的活动放在千千万万有着大大小小的贡献的科学研究者的活动之中,把广大科学研究者的活动放在千千万万劳动群众的活动(首先是生产活动)的基础上,来估价他们的作用。任何科学天才的重大科学发现和创造,都不是什么神秘的、偶然的东西。在人类认识的发展中,这些科学发现和创造,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首先,它们都是以一定的生产发展水平为前提,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发展需要的产物。其次,它们都是以一定的科学知识积累为条件,是以前的科学认识发展的继续和飞跃。个人的努力和才能无疑是有重大作用的因素。但是,这些因素之发挥作用,正在于使这些杰出的科学家顺乎历史的需要,成为历史的必然性的体现者。离开这历史的必然性,任何杰出的个人都是不可能有什么重要的成就的。
这里,我们就以门德列也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历史,当作一个“麻雀”解剖一下,来证明马克思主义对于这个问题的基本观点,并用这些历史事实来驳斥那些打着门德列也夫的牌子抹煞群众在科学历史上的作用的谬论。
门德列也夫是在1869年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元素周期律之所以在这个时候,在十九世纪下半世纪被发现出来,而不是更早或更迟很久,并不是取决于门德列也夫个人的天才或灵感的偶然事件。归根到底,这是由当时生产发展的水平和科学知识积累的程度所决定的。大家知道,自然界天然存在的化学元素共达九十种(连同人工制造的化学元素,人们现在已经知道了一百零二种),在人们还只知道这些元素中的极小部分的时候,任何科学天才要想凭灵感发现所有元素之间的真实的普遍内在联系,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拉瓦锡总可算作是科学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吧!但在1789年的时候,他只知道三十三种元素(其中还包括当时被误认为是元素的“热”和“光”)。他只能把这些元素列为一表,分成气体、金属、非金属、土质四类,而不能发现元素周期律,列出元素周期表。这并不是因为拉瓦锡的天才不及门德列也夫,或者拉瓦锡的幸运不如门德列也夫,没有得到灵感的启示,而是由于当时生产发展和科学知识发展水平的限制。只是由于十八世纪末以来采矿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化学工业的发展,人们关于化学元素的知识才迅速丰富起来。到门德列也夫的时候,人们已经积累了关于六十余种元素的知识,也就是知道了天然元素中的大部分,而且是最主要的部分。这时,才提供了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客观可能性。门德列也夫个人在完成元素周期律这一巨大科学概括中的作用,当然是极值得称道的。但是,难道可以把门德列也夫个人的作用同那些在发现这六十余种元素并且弄清楚它们的化学性质方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作出了大大小小的贡献的“千千万万”人的作用脱离开来?难道可以孤立地夸大门德列也夫个人的成就,而完全抹煞那“千千万万”人的作用吗?
不仅如此,就是门德列也夫关于元素周期律的思想,也应当看作是以前许多研究者关于元素之间的各种联系的认识和思想的继续和进一步发展。在门德列也夫以前,从十九世纪初以来,就不断有人观察到和研究着元素之间的种种联系。早在1815年,英国十九岁的青年医生卜劳特就曾经作出了从原子结构和原子量的关系上来寻求全部元素间的统一联系的第一个勇敢的尝试。1829年,德国的段柏莱纳提出了所谓“三素组”的元素自然分类法,并且发现了各组性质相似的元素的原子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其后,如皮登科弗(1850年)、格拉德斯通(1853年)、库克(1854年)、列恩逊、奥德林(1857年)、杜马(1859年),对于元素分类和其原子量间的关系的研究,都各有新的贡献。所有这些,都是人类对元素间的普遍联系的认识发展中的各个阶段,是导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的各级阶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862年到1863年法国的项古都,1863年到1865年英国的纽兰兹,都曾经把所有的元素按原子量递升的次序排列起来,并且发现了元素性质的某种周期性(所谓“八音律”)。1864年到1870年德国的迈耶尔更是十分接近于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尽管无论是项古都和纽兰兹,还是迈耶尔,他们认识的深度和广度,都远不及门德列也夫。但是,无论如何,这些事实充分地表明:已经有许多人向这方面努力了,发现元素周期律的成熟时间已经到来了,因此,它就不能不被发现了。
恩格斯在讨论到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谓大人物的作用的时候,曾经说过:“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一情况完全是种偶然性。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除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替代他,并且这个替代者是会出现的,——也许是较好些或较差些,但经过一个时间总是会出现的。”(恩格斯致亨·施塔尔肯堡的信)科学史上的情形也是如此。很多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在差不多同时有几个科学家接近它或者互相独立地完成它。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一个例子。此外,如牛顿与莱布尼兹大约同时提出微积分方法,罗巴切夫斯基、波约与高斯大约同时提出非欧几里德几何,勒贝尔与范霍夫大约同时开创立体结构化学,开库勒、古柏尔与布特列洛夫大约同时接近建立化学结构理论,而由布特列洛夫彻底加以完成………都是众所周知的事例。这些事例充分表明,科学发展的历史并不取决于这个那个科学天才的偶然出现。它是千千万万群众在同自然界作斗争中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过程。当生产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某一重大科学发现的成熟时期一经到来,认识的这一飞跃就必然要实现。不是由这个杰出科学家实现,就是由那个杰出科学家实现,或者由他们几个人同时实现。如果没有牛顿,从千千万万群众之中必定会出现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如果没有门德列也夫,从千千万万群众之中必定会出现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发现元素周期律。顶替不了的任何天才的个人都是没有的。真正为任何个人所顶替不了的,是那千千万万的广大群众。
由此可见,孤立地夸大门德列也夫、牛顿这些科学天才的个人作用,把他们同千千万万的群众对立起来,并以此为论据来反对我们科学工作的群众路线,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总之,千千万万的群众是科学的主人。离开“千千万万”的群众,就不会有任何科学“天才”。我们的时代,是千千万万群众摆脱了剥削制度的压迫和束缚,在科学上的创造作用更加充分发挥出来的时代;也将是同群众相结合的科学天才辈出的时代。那些反对在科学工作中发动“千千万万”的群众,而以“科学天才”自命的人,应该迅速改变他们的错误观点了。否则,他们难免被抛在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外边,成为向隅而泣的可怜虫。
第7版()
专栏:科学知识
冬季造林的成活条件
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侯治溥
严冬也是造林的好季节
我国广大农民的生产实践证明,一年四季都能造林。即使在严寒的冬季同样是造林的好季节。全国各地冬季造林成功的事例极多。广西玉林县六万林场在1957年12月下旬和1958年1月中旬造的马尾松林,成活率都在90%左右;湖南会同县疏溪公社1954年12月中旬栽的杉木林,1958年调查成活率达到98%,幼树高达八尺;湖南省慈利林场1953年冬季栽植的大片杜仲林,1958年调查成活率为98%,幼树高达一丈以上;安徽省绩溪县全国林业劳动模范纪林庆在1953年到1955年连续进行的四季插杉的试验,冬季插的成活率达到85%—95%;河北省柏乡县1954年和1955年冬季在沙荒造杨树林,成活率达到90%。这些例子说明:无论是在我国的南方或北方,不管是针叶树种还是阔叶树种,冬季造林都收到了良好的成绩。湖南省会同县西楼公社从实践中总结出冬季造林有三大好处:一、冬季农事较轻,便于安排劳动力;二、冬季树苗处在休眠状态,移植时苗木不易受伤,栽后第二年春季苗木先扎根后出叶容易成活;三、冬季造林有利于在林间间种杂粮,非但可以避免因播种杂粮影响幼林生长,而且可以收到林粮相长之效。
冬季(其他季节也一样)造林,要想得到成活率高、树苗生长健壮,就必须根据树苗本身生理活动和造林地环境条件的特点,采用因时因地制宜的造林技术。冬季造林就苗木的成活来说,有很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利条件。我国南方气候温暖湿润,冬季造林的有利因素更多一些,历年来也有冬季造林的习惯。我国北方气候寒冷干燥,冬季造林不如南方有利,应更多注意造林技术。现就苗木本身条件和环境条件两方面加以简略的说明。
苗木成活的本身条件
支配苗木成活和死亡的关键是水分的消耗和吸收。水分的消耗大于吸收时,苗木便逐渐趋于干燥。苗木达到死亡的干燥程度因树种而异。据观察,油松当失去其本身含水量的20%的水分时,对成活无大影响。落叶松当失去同样比例的水分时,成活率就显著降低。马尾松当水分消失达到本身重量的10%时,对成活影响不大,达到30%时就大量死亡。杉木在消失水分达到本身重量的10%以上时,成活就受到显著的影响。苗木水分的消失有两个途径:一是物理的蒸发作用,另一个是生理的蒸腾作用。苗木的干燥是这两种水分消失的共同结果。同一株苗木的水分蒸发主要受外界气象因子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温度、湿度、日照和风的影响。苗木的水分蒸腾,除与气象因子有关外,同时也受苗木本身生理的和解剖的状态所支配。苗木进行蒸腾作用的器官,主要是树叶,冬季苗木在休眠状态下,落叶树由蒸腾作用而消失的水分数量很少,常绿的针叶树冬季因细胞液中糖分的含量增加,浓度变高,蒸腾作用受到很大的控制。冬季树苗水分消失的减少,对苗木成活十分有利,但这并不等于苗木的水分完全没有消耗。一方面由蒸发作用失去水分,另一方面微弱的蒸腾作用也在进行。在起苗和栽植后,因土壤温度低,苗木的吸水受到极大限制,甚至于完全断绝,因此,冬季苗木本身的水分状况也并非完全处在有利状态。如果不加以充分注意,极容易造成苗木的干燥死亡。
苗木吸收水的最主要的道路是根,吸水能力最大的是细根,这种根在起苗时很容易受到损伤。苗木栽后,如有旺盛的生根的能力,并在叶茎大量消耗水分以前生出根来,是苗木成活的重要条件。一般在正常条件下,根的生长比茎叶开始得早。据观察,落叶松约早十五到二十天,油松约早一个月光景。就生根能力来说,在秋季生的根比春天生的根再生力强,秋根多时容易发新根。冬季造林苗木保存的秋根多,第二年春季根能先叶生长,因此对苗木的成活极为有利。同时也必须知道,根部尤其是细根因为缺乏保护组织,水分消失比茎叶都快,在保持根的发根能力上,必须在细胞分裂组织中保存一定的水分,否则便会失去生根的机能。因此,起苗时,必须充分注意防止苗木根系的干燥,栽植时也要防止根部透风。
根据各地群众经验,在冬季造林时,最好是随起苗随栽植,至少也要作好苗木的假植和运输。为了减少地上部的水分消失,对萌芽力强的阔叶树最好是采用截干造林的方法。对针叶树,安徽省绩溪县纪林庆创造的大穗深插实埋冬季插杉法,不仅对杉木有效,对杨柳类冬季插条造林也同样有效。另外,利用一年生松苗带土丛植,也是保护根系免于干燥、提高成活率的好方法。
苗木成活的环境条件
苗木栽植后的成活率在极大程度上受水分条件的影响,而苗木的水分条件又与当地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在我国南方各地,秋季雨水较多,冬季温暖湿润,土壤中保存的水分也较多,是一年之中造林最好的季节。尽管如此,造林时的天气状况对造林成活率仍有极大影响。雨后或阴天无风的天气,造林成活率最高。同一地区造林地的局部小气候也常影响到造林的成活率。纪林庆冬季插杉获得很大成功的经验是:最好在雨后插杉,如果天冷无雨,则采取“阴坡采穗阳坡插”的办法。在我国北部,气候虽较寒冷,但由于苗木本身在休眠状态下抗寒能力较强,并不会冻死。威胁最大的是冬季干燥风大,引起苗木干燥。为了防止苗木干燥,除可采用上述截干丛植等法外,河北省柏乡县创造的“坑埝式造林法”,在沙荒地造林获得成功。这种方法主要是在栽植穴的西北面用土堆成高约十五厘米的弧形小土埝,在穴的北面插杨树条地上留十厘米,填土不填满穴,形成低于地表十五厘米的穴以防风。这种方法不仅可用于沙荒地,稍加变动,也可以用于排水不良地区以外的其他地区。
另一影响冬季造林成活率的是土壤冻结,苗木栽后土不容易踏实,苗木根部透风引起苗木干燥致死。北方冬季造林最好在土壤冻实以前进行,土壤冻实以后只能在松散的沙质土壤上进行,并采用上述“坑埝式”的造林法,栽后并复草防寒。冬季造林不宜在水分过多土壤粘性重的地方进行。
影响冬季造林成活的苗木本身条件和环境条件是互相影响互为作用的,不能只注意一面而忽略另一面。先进经验的运用,也应注意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总之,冬季是造林的大好季节。广大群众在多年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不少新技术。在党的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今年的冬季造林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