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
专栏:人民公社调查
春到人间花自开
——说说汾阳万年青公社成立以前的情况
马烽
山西汾阳万年青人民公社,是在1958年8月26日敲锣打鼓正式宣布成立的。但是在这以前的好几个月,这里虽然不叫人民公社,实际上所作所为却是人民公社“这一套”。
要想弄清这个底细,得先从贾庄乡的蓬勃农业社大搞水利建设说起。
蓬勃农业社是七个自然村合成的高级社。村子有大有小,有穷有富。1957年风雨不调,旱地庄稼减了产。富村有些社员人前背后嘀嘀咕咕,认为“跟上穷村吃了亏。”这些风言风语吹到了穷村社员们的耳朵里,谁听了心里能舒畅?事情一直闹到要分社。
贾庄乡党委书记梁士信却坚决反对分社。他认为分社就是向后退,最根本问题是要大修水利,把全部旱地变成水地;要实现这一计划,必须继续办社。其实当时并没有人公开提出要分社,只是在暗地里嚷嚷,倒是梁士信干脆给挑明了,让大家讨论;经过一场大辩论,大家思想上都提高了一步。建设社会主义能够后退吗?决不能,坚决前进!
事在人为
这正是1957年冬天,各地都在开展农业大跃进运动。这里也掀起了旱地改水田的热潮。前二年人们在那些老旱地里一连打了十一眼井,一打一个黑窟窿,地下没水,有甚办法?办法倒有一个:用西面的井水浇东面的旱地。西面的地下水源很丰富,现成井就有二百多眼,光这些井里的水,差不多也能把全社一万多亩土地都浇遍。那么,为什么不早点这么干呢?干过,失败了——旱地离井太远,最远处有六公里。不等水流到地头,在渠道里差不多就渗漏光了。怎么办呢?
众人是圣人。那些天,全社人都为这事动脑筋,讨论过来,研究过去,最后终于找到个窍门:修筑“三合土”渠道。
筑三合土渠道,最要紧的是要有石灰。初步一计算,四条渠道的总长度有二十公里,需要二百多万斤石灰。到哪里去买这么多石灰?北廓和北关园有烧过石灰的人,禹门河滩里有的是青石,为什么要买呢?自己烧。很快一座石灰窑就投入生产了。
筑渠道闸口要用砖,砌井台要砖,盖锅驼机房要砖;小渠道要用大桶瓦铺。这么多砖瓦到哪里去购买?没地方。古贤村有脱坯工,曹家庄有烧窑工,一座砖瓦厂又投入生产了。
筑这么长的渠道,不好好测量行吗?怎么办?就地取材——找土专家。村里有些种了一辈子菜园子的老汉,虽然没摆弄过什么水平仪,不过只要他蹲在地头上看一看,就能看出哪高、哪低,水能不能流过去。还有些泥水匠、木匠,整天离不开垂直线、水平线。这些人搞测量不是很合适吗?于是一个测量组开始测量了。
1957年冬天备料,做准备;1958年开春地刚解冻,四百五十人的一支队伍,就动手筑渠了。梁士信和社干部们也都亲自下手,和社员们一块劳动。第一条“三合土”渠道很快就筑成了。水由这条渠里奔流下来,全社的人都轰动了。有些老年人,感动地说:“渠里流的不是水,是粮食!要不是大跃进,做梦也办不到啊!”连过去坚决主张分社的人也说:“到底是社大力量大,这么大的工程,要靠一村一社,一定办不到啊!”
三合土渠道,把七个村紧紧地连在一起了。
一连串的问题
修渠工程在继续进行,全部旱地变水地已不成问题。可是这么一来,牵扯出来的问题更多了。
是些什么样的问题呢?第一条三合土渠道修成的时候,正好是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决议公布了,人们生产情绪更高了,胃口也更大了——修改跃进指标:在1956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亩产平均达到五百七十六斤。社员们说:“干脆碰成整数吧!努力争取达到六百斤。”
亩产六百斤,凭甚?光有水没有充足的肥料行吗?肥料,这真是个大问题。从1957年冬天就大闹积肥运动:掏茅、垫圈、挖炕灰、扫脏土……,忙了一冬天,到这时积下的厩肥、杂肥每亩只平均到二十七担。比起往年来要多得多了,可是产量指标提高了一倍多,不大批增加肥料行吗?别的农业社也为这事发愁。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清徐县熬硝工人们研究出了制造土化肥的办法,县工业局派人去学习,连夜作了试验,第二天就召开现场会议,传授经验,号召各社自制土化肥。会后好多农业社积极筹建土化肥厂,蓬勃社也一样,立时就动手干起来。制化肥用的工具,这村没有那村有,很快也就凑齐了。到底是社大潜力大,人多好办事。别的社土化肥厂还没有筹建完毕,这里已经制出成品来了。接着,他们又组织了一个培植细菌肥的小组,建立了一个养猪场,同时还发动社员大搞熏肥。这么一来,肥料一天比一天增多了。
跃进指标是亩产六百斤,有了水和肥,不精耕细作也不行啊!要精耕细作就得多花劳动力。往年,全部力量放在农活上都够忙的了,而现在又要种地、又要筑渠、又开办了好几个工厂,劳动力紧张极了。社干部划算来划算去,觉得只有一个办法:想方设法提高妇女的劳动出勤率。蓬勃社管理委员会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大办幼儿园、托儿组。全社先后共办起四个幼儿园和几十个托儿组,总共吸收了六百多个婴儿和幼儿。这么一来,妇女们被孩子拖累的问题解决了。成立缝纫厂,用机器做衣服。这么一来,就用不着妇女们一针一线熬时间,费工夫了。
开办小型面粉厂,把一部分原料加工成米、面。这么一来,碾米磨面的事也不用妇女们操劳了。接着又建立了一个公共食堂,受到了单身汉、社办工厂的工人和妇女们的热烈欢迎。
这几项措施一实现,妇女参加田间劳动的人数一天比一天增多。除了老弱残废,全社90%以上的妇女都下地了。
人手是增加了,工作还是忙不过来。只好向改革工具要劳动力!蓬勃社把七个村的铁匠、木匠、“百事通”、“巧姑娘”一类的人物集中在一起,成立起一个农具制造修配厂。
新的一页
1958年7月初,渠道基本上完工了,四条渠道里流着四股清水。只用了半年多时间,全部旱地变水地的计划实现了。谁能不兴奋呢?由于水足粪饱,庄稼长的特别茂盛,人们情绪都很高,社干部们高兴地说:“这一下穷村富村的矛盾算是解决啦!”
穷村和富村的矛盾是可以逐步得到解决,可是穷户和富户的差别还相当大哩!
梁士信早就想这个问题了,他的小本子上记着很多这一类的材料。蓬勃社在全县来说算是个富裕社,但是每年算下账来总有25%到30%的欠款户。这些人家是劳动不好吗?不,就说社员王振树吧!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汉,每年至少要作三百多个劳动日,然而每年都欠债。什么原因呢?人口太多。别的欠款户,不是人口多劳动力少,就是生灾害病,婚丧嫁娶闹下亏空,一步差下就步步赶不上了。而另外一些人家却不是这样。特别是人口少劳动力多的一些户,都有大批的存款。社员徐惠伟,全家五口人,就有四个全劳动力,1957年光他一家就分了一千四百多元。欠款户常这么说:“债多不愁,虱多不痒。反正多做几个劳动日也还是欠款户。”
这些问题,经常在梁士信脑子里晃来晃去:“怎样才能使所有的人过上好日子?怎样才能使欠款户赶上富裕户呢?”有一天,人们谈论起了前途远景。从本村的水利化、电气化,一直说到共产主义的幸福生活。这时候,社员徐传柱闷声闷气地插了一句:“不要说那么远,啥时候吃粮食不要钱了,我就心满意足啦!”这句话给了梁士信很大启发,心里暗暗思忖:“对!只要能先把所有的人的口粮问题解决了,一切问题就好办了。”他立刻就去找社干部商量。那些天,社干部们一有时间碰在一起,就谈论这事:粮食不要钱,按人定量发,然后再按劳动日分红。这么办,劳动力少、人口多的户生活有了保证;劳动力多、人口少的人也照顾到了。这办法,前一部分人自然会满意,后一部分人会不会同意呢?当时他们挑了部分富裕户算了算账,摸了摸底,结果是这些人家并吃不了多大的亏。因为这是个大问题,当时没有做出决定。隔了几天,梁士信到县里开会,就把他们的想法和县委书记柳成同志说了。柳书记很赞成,要他们先在群众中酝酿酝酿,听听人们的反映。其实,这事早在群众中传开了,人们在劳动当中,休息时候,都在谈论这件事。一些人口多、劳动力少的人家,不管碰到梁士信还是碰到其他社干部,劈头就问:“什么时候实行粮食供给制呀?”有些富裕户也表示赞成这一办法。富裕户赵玉瑞说:“农业生产大跃进,囤子里粮食满的流出来了。还在乎这点吗?”
正在这时,县委农村工作部派了一个工作组来帮助他们进行工作,党支部把这件事正式作了一次讨论,大家一致同意。看看时机已经成熟,后来就召开了社员大会。事情进行的很顺利,大家都赞成,同时又提出了许多新的建议。有人提议:最好能让所有的孩子免费上学;有人提议:最好能把五保户集中起来养老。这天晚上的会开得很热烈,从天黑直开到半夜,人们越说,劲头越高,越感到前途美好。
自从这天开罢会,蓬勃社到处都是蓬蓬勃勃,喜气洋洋。生活有了希望,劳动添了劲头。可惜这时候夏收分配已经过去,那么粮食供给制只好等秋收实行。别的事情呢?大家决定,能办的马上就办。社员子弟免费入学的办法实行以后,很快就有三十七个失学儿童入了学。他们又给五保户找了一所院子,把这些老人们安顿在一起,起了个名字叫“养老院”。
农业社既办工业,又管商业,而分配制度也有了重大的改变,大家觉得叫农业社有点文不对题,于是就改叫“共产主义农业社”。
瓜熟自落
“共产主义农业社”一下子传开了。周围农业社好些人来找梁士信问这问那。梁士信把前后经过说了一番,大家听得很兴奋。海燕社主任贾焕星说:“要办共产主义农业社,办大的总比办小的好,人才能集中,力量也能集中,干脆咱们合到一起吧。”董寺支书魏嘉华、陈家庄支书宋金海也都表示:不如咱们全乡办成一个社。好多人都赞成,觉得把乡和社统一起来,领导生产更方便一些。人们兴高采烈地谈论了这么半天,虽然没有正式作决定,不过从这以后,大家都当回事情考虑起来了。
没有多久的时间,报纸上登出了河南遂平县办起了人民公社的消息,这和他们办的“共产主义农业社”一样呵!这真是瓜熟蒂落!
× × × × ×
要说的话都说完了。不过还有几件事情应当交代一下:
第一件:蓬勃社的跃进指标是亩产六百斤,结果究竟打了多少呢?五百八十五斤。指标虽然没有实现,可是比1956年的产量还是增加了一倍。
第二件:也许有人会问,办公社好处在哪里呢?让数目字回答吧:1959年,万年青公社粮食比1958年增产了26.2%;社员平均收入比1958年增加了50%,每人平均九十元,所谓每人平均就是连刚生下的小孩都有一份;公社的工业总产值十八万多元(不包括管理区的),和1958年没法比,因为1958年是零;公社一年来的公共积累总共是一百二十二万元。
第3版()
专栏:短评
关键
作工作要讲究抓关键,抓住关键才能把工作做好。
要想把水利建设搞得多快好省,需要抓住哪一个关键呢?各个地方的条件、情况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自然也不会完全一样,但劳力不足问题看来仍然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而工具改革则是解决劳动力不足的根本关键。
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从去年大跃进一开始,也就同时出现了,今年冬季生产中这个问题依然存在,这是我们的事业蓬勃发展的最好证明。据湖北省荆州专区调查,要胜利完成今冬明春以水利为中心的巨大的农业生产建设任务,共需要三亿五千万个标准工,而全区现有劳力只能出一亿五千万个标准工,尚缺少将近60%的标准工。怎么办呢?缩小生产建设规模吗?当然不行,这不符合广大群众的迫切需要。加强劳动强度吗?这是有限度的,而且也不是正常的办法。唯一正确的办法是提高工效,让一个人能做两个人、三个人的活,成倍以至几倍地提高劳动效率。这就只能靠改革工具,逐步实现半机械化、机械化。
那么,搞好工具改革的关键又是什么呢?湖北省荆州专区在水利高潮中改革工具获得巨大成绩的事实,解答了这个问题。这就是做好思想发动工作,把工具改革紧紧地同工程进度结合起来。
工程开始的时候,他们那里的工具改革工作搞的并不太好,有些人也强调“无钱,无原料,无工人”,搞不起工具改革。事实怎么样呢?原来这些都是假象,都是思想上没有真正认识改革工具的重要性,一旦认识了改革工具的好处,“三无”变成了“三有”,一切所谓困难都迎刃而解了。所以,他们得到了一条经验:要改好工具,先改好思想。这个经验,看来有普遍意义,只要真正反掉右倾保守思想,就能鼓起更大干劲。办法是人想出来的,事情是人作出来的,广大群众一旦行动起来,工具改革就会立见功效。
思想问题解决以后,广大群众的冲天干劲发动起来了,领导上要善于作组织工作,把人民群众的热情、干劲、智慧引导到最迫切需要的地方去。漳河水库工地党委作得很好,他们紧紧根据工程进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因工程制宜地开展了工具改革运动,因而作到了工程进展到哪里,就改革到哪里;什么地势需要什么工具,就改革什么工具;作到了人人改、天天改,边试验、边推广和不断试验、不断推广。因此,这里的工具改革成绩大,工效提高了四倍以上。
全国广大农村的水利建设高潮已经蓬蓬勃勃发展起来,如果各地区都开展工具改革运动,也把工效成倍以至几倍地提高,一定会更多更快更好更省地完成水利建设任务。
第3版()
专栏:
适应工程需要不断改革工具
漳河水库工地因时因地制宜改革工具提高工效四倍多
本报讯 湖北省荆州专区漳河水库的工地党委,发动群众大搞工具改革,现在从装卸到运输,从挖掘到碾压,出现了很多种高工效工具,使平均工效比原来提高四点四三倍。
漳河水库是去年冬天开工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整个工程有两座主坝(高五十多米的)、两座副坝和一条总干渠、四条支干渠,全部土、石方为三千二百万立方米,水库建成后蓄水量可达到十五亿八千万立方米。经过四万民工一个冬春的奋战,现在主坝工程已完成一半。由于任务大,劳力不足,工地党委在开始施工时就领导群众大搞工具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坚持“以土为主、土洋结合、因地因工程制宜”的方针,并通过搞试验、立样板等方法,提高了群众的积极性。
紧紧根据工程进展的需要,因地因工程制宜开展工具改革,是漳河水库工程开展工具改革的一个重大特点。这就是:工程进展到哪里,工具改革到哪里,地势特点需要什么工具,就改革什么工具,人人改,天天改,边试验,边推广,不断试验,不断推广。当工程处于“清基”时期,由于工程特点是河床操作,便着重推广了空中滑丝和轨道绞车。当工程转入大坝“回填”时期,便着重开展了以运输工具为中心的工具改革。在运输工具改革中,主攻方向是消灭肩挑,为此便发动群众制造各种各样车辆和适合群众操作的“脚踏翻水板船”。为了多装快跑,又发动群众把小车改大车,载重量由三百斤提高为六百到八百斤。有条件的地方还铺设木轨道,改用大斗车,一次载重四千到五千斤,比人工工效提高六、七十倍。运输工效提高后,为了使装卸工作与之相适应,又发动群众试制成功了适合各种地形特点的囤土器,平均工效比人工高五倍。为了提高挖土工效,在平地推行“牵引犁”,在高地、凸地推行“排桩崩土器”,在石方地区推广“天硪式打眼器”,工效比人工提高六到八倍。
由于工具改革在不断进行,一年多以来,漳河水库工程已由九个工具厂发展到一百二十一个工具厂和一百四十五个工地修配站,还相继办起了三个造船厂、两个滚珠轴承厂。技术队伍也由一百二十人发展到二千四百九十六人。在运动中,群众共献计九千二百条,改革了各种工具三百多种,生产了双轮板车、单轮板车、木斗车、绞车等各种车辆十五万零六百四十二部、木船五百六十八只,修木轨道十六万五千多米、木板路四万八千五百多米、搞天线滑丝三千六百米,制吊杆一千六百三十根、崩土器一万七千五百六十三个、囤土器三百六十三个、滚珠轴承三万三千二百六十一套,以及许多其他工具,有力地保证了工程进展的需要。(附图片)
漳河水库工地创造的两种运输工具
深沟绞车运土器
坡上要有一直立绞车,车盘直径八分米,高七分米,圆轴直径十八至二十厘米,绞车架子直径九十至一百厘米。顺坡铺设双行木轨道,以四轮滑车沿轨道绞动上下运输。滑车后轮直径应大于前轮一倍,以调整受载重心。共六人操作。四人在坡上绞应二人在坡下装土。每天以十小时计算,可运三十至五十次,每人合一点四方土。
木轨斗车
形式如轻便铁道斗车,轨都用木制。轨面应加钉铁皮竹片等,以减少摩擦阻力。交叉处铺设岔道。车斗有方盒斗、转盘斗、柜式斗、飞形斗等多种,以方盒斗简易好用。一至二人推车。在装卸土的地方,另装上土台、卸土滑板等工具。这种水轨斗车平地或小坡地都可适用。每车载重八百至一千二百斤。每人一天工效比肩挑提高五至八倍。
第3版()
专栏:
云南检查小春田间管理质量 淮北趁雨补种保证小麦全苗
据新华社昆明讯 云南省小春作物主要产区的昆明、宜良、玉溪、大理等三十个县(市)开展了争取明年小春作物大面积增产的竞赛。这三十个县(市)今冬在开始播种小春作物的时候,便开展了热火朝天的生产竞赛。在播种和田间管理工作中,参加竞赛的县市,都认真总结和推广了本地和外地小春作物增产的经验,积极贯彻了农业增产“八字宪法”。各级领导都大搞试验田、高额丰产田和指挥田,并依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合理地安排了小春作物的品种。经过一个多月的苦战,这些县(市)已播种小春作物九百五十多万亩,其中高额丰产田占30%左右。
小麦播种工作基本结束后,这三十个县市就开始了互相检查工作。检查的内容除种植面积、节令、措施、品种、质量以外,还着重检查30%左右的大面积高额丰产田、指挥田的播种质量、品种、生产指标和田间管理的各项措施以及防治病虫害等工作。检查的方法采取一般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并且结合召开现场会议,就地交流推广经验。通过检查,这些县市的小春作物田间管理工作,质量都有很大提高。
据新华社合肥讯 安徽省淮北平原四百万劳动大军组成的小麦田间管理专业队,冒着雨雪进行查苗补苗、追肥等工作。
安徽淮北各地今年雨水特别稀少,秋种的二千六百多万亩小麦大半是采取灌水润田、带水播种。从11月初,淮北地区连续降雨下雪,萧县在下雨的当晚,就有十几万人冒雨奋战,不到一星期,全县十万五千多亩发生缺苗断垅的小麦就全部查、补结束。阜南县为消灭因干旱而发生的小麦缺苗断垅,在雨雪后全面采取点种、补种、移栽、套种、追肥等有效措施,达到了苗全苗旺。各地在补苗、追肥的同时还及时开展了防治病虫害工作。
淮北各地大抓雨雪后的田间管理运动,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二千六百多万亩小麦经过查苗补苗,基本消灭了缺苗断垅现象,并且有五百万亩已追了肥,每亩追肥都在一百担左右。现在,淮北平原小麦是一片葱绿。(附图片)
河南孟县城关人民公社加强冬小麦田间管理,这是社员们正在麦田里松土。 梁澍摄(新华社稿)
第3版()
专栏:
小麦提早冬灌好处多
清惠渠改进方法加速灌溉
据陕西日报消息 陕西三原县清惠渠灌区今年冬灌进度迅速,截至本月13日,已冬灌小麦一万五千亩,占应灌夏田面积的24%。灌溉效率比往年提高了30%。计划赶12月15日前全部灌完。这个灌区今年冬灌工作灌的快,也灌的好,地面无冲刷、无明水。
清惠渠今年共有可灌夏田五万亩,流量零点五二个,按照已往灌溉效率,每天最多灌七百亩,需要七十一天才能灌完。今年改变了灌溉方法,每天可灌一千亩,五十天就可以灌完。
今年灌溉效率高、质量好的原因,一方面是人民公社化后给灌溉带来了很多优越条件,另一方面还由于不断克服了各方面的右倾松劲情绪和困难。清惠渠管理局早就提出10月25日开始冬灌,当时有人怀疑冬灌开始早了,害怕灌了对庄稼不好。因而在灌溉开始头几天,每天只灌四、五百亩地。各公社党委针对上述思想,组织社员田间检查,地头座谈,通过检查、座谈,大家一致认识到今年冬灌不仅开始的不算早,而且需要快马加鞭。因为:1、今年的麦子95%以上是玉米地、棉花地、菜地回种的,部分田块深翻后整地不细,出现了吊根死苗现象,灌了以后便可以减少这种现象。2、由于大部分麦地上的是农家肥料,分解溶化慢,灌后可以促使肥料分解。3、今年10月5日左右种的麦子,由于墒饱,肥多,加上地温高,麦子发生冬旺现象,灌后可以调节地温,增加根部发育,抑制茎部生长。4、有些麦子程度不同的发生了虫害,早些冬灌就可以防止虫害,还可以防治黑粉病。5、目前正是小麦盘根分蘖时期,灌了不仅蓄水保墒,促进麦子盘根分蘖,而且可以增强抗寒能力。
有些地方通过去年冬灌早增产多的事实,解除了一些人对冬灌的怀疑。
在提高社员认识,坚定提早冬灌有利无害的信心的基础上,为了克服用水浪费现象,还向社员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使社员们不仅愿意早灌,而且想办法省水。各地采取的省水办法是:在灌溉前,把两个干渠,六个支渠,四十四条斗渠,二百二十条小渠和五百三十处建筑物都检查或整修了一遍,还增添了输水闸板七十个,保证了输水安全。其次,有二万五千多亩麦地,经过整修已实现了园田化,使灌溉效率提高了三分之一,同时节省一半人力。第三,清惠渠管理局还帮助各公社训练了灌溉技术员,同时在用水上实行“四包”(包水、包时间、包灌溉面积、包质量),各队又对浇地队实行“五包”(包水、包时、包面积、包质量、包工分),加上不断检查,保证了灌溉效率和质量。现在各队已改变了以往浇晴不浇阴,白天浇地多,晚上浇地少的作法。
第3版()
专栏:
工棚不透风 顿顿吃热饭
冬季来临,气候变冷。河南林县弓上水库党委为了保证民工吃暖、穿暖、住暖,在一百二十个工地食堂中,增加了八十口大锅和一百二十个暖缸,做到饭不离锅,保证顿顿吃热饭。工地党委并对住房作了全面检查,组织各工地民工采取石压、绳拴、杆挡等办法防止大风刮倒房屋。漏雨的房屋,普遍进行修理,并用二十个大棚加以遮盖。水库党委还发动民工割了二十万斤白茅草,将一百八十间帐棚和席棚全部苫上了草,门窗上都挂上了民工们自制的草帘,迎风地方还设置了挡风墙,室内设备了火炉。这就做到了间间房屋不透风,人人住暖休息好。
工地党委又组织了十个缝纫小组,五天内制作棉衣一百八十件,解决了单身汉的冬衣问题。万名民工,人人吃着热饭,住着暖房,穿着棉衣,迎着寒风与顽石作斗争。工地上出现了个个干劲足、工效高的新局面,土石方工程效率提高了50%。
(张中和 郭勤民)
第3版()
专栏:
工地设银行
便利存款取款
湖北省襄阳县银行和各地信用社积极组织“工地银行”,筹集资金,为水利建设服务。
全县共抽出银行和信用社干部二十五人,在十八处较大的水利工地建立了“工地银行”,便利民工存取款。欧庙银行营业所还和工地文工队结合,利用快板、演唱等开展宣传活动,两天时间收到存款三千七百元。据十三个“工地银行”七天的统计,共收到存款二万七千六百多元。
第3版()
专栏:
保健人员活跃在工地上
陕西省乾县有九十多名医务人员和九百多名保健员到水利工地服务,他们来到工地以后,广泛地开展了保健工作,使工地卫生面貌大大改观。
医务人员帮助工地训练炊事员,使他们懂得一般卫生常识,伙房增加了防尘设备,饮水注意消毒,饭食注意营养;帮助民工搞好宿舍卫生,加厚垫草,经常晒被褥,门窗都挂起了防风草帘,并根据民工的居住情况建立了公共厕所。同时教育民工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换衣服,不暴饮不暴食,以及注意防治冻伤等常识。
全县各水利工地在医务人员的帮助下,出现了人人讲卫生、室内室外整齐干净的新气象,各工地涌现出一百多个先进食堂和卫生模范单位,民工们身体健康,精神振奋,出勤率平均达到98%以上,保证了水利工程顺利进行。(附图片)
医务人员到陕西省宝鸡峡水利工地上为民工医疗
龙吼摄(新华社稿)
第3版()
专栏:
食堂服务人员
关心民工如亲人
湖南湘潭县花石水库石坝营的食堂,是工地的红旗食堂。这个食堂的十个服务人员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关心民工像自己的亲人一样。他们每天在民工起床以前就准备好了洗脸水,收工回来又有热水洗脚,每天几次送热茶到工地上去。工地伙食办得更好,饭热菜香,还经常配上民工爱吃的辣椒。
食堂还设有卫生员,他们对民工更是体贴入微,每天到工地巡回检查,晚上还到宿舍替民工盖被子。
工地生活搞的好,民工热情高、干劲大,工效不断提高。因此,这个食堂已连续两次被评为工地的红旗食堂。
第3版()
专栏:
为水库建设者上演新戏放映电影
河北省邯郸地区各文化部门和艺术团体,纷纷到岳城水库工地放映电影和演出节目,活跃工地文化生活。专区电影发行站选了“老兵新传”、“沙漠里的战斗”等大型教育片和二十多部新闻、科学教育片到工地巡回放映。邯郸专署领导的六个剧团经常有一个剧团在工地演出。现在在工地演出的是邯郸专区豫剧一团。平调落子团正在排练拿手好戏,不久就到工地演出。岳城水库工地的业余文化活动,也在工地党政部门的领导下蓬勃开展起来。业余文工团和宣传队每天都有歌唱、舞蹈和戏剧演出。目前岳城水库工地的文化娱乐活动真是百花齐放,每到休息的时候,工地上一片欢腾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