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
专栏:
湖南动员二百五十万人上山下水大搞副业
奋战一冬增加农业产值
新华社长沙讯 在今后三个月内,争取全省农村人口平均每人取回副业现金收入十元。这是中共湖南省委在最近召开的一次电话会议上向全省农民提出大抓副业生产的战斗口号。省委要求各地合理安排劳动力,抽出18%的劳动力,即二百五十多万人,投入冬季副业生产。及时组织劳动力上山打猎、采松香、挖药材,下湖捕鱼捞虾,开展短途运输等多种多样的副业生产活动。千方百计地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城乡经济。现在,各地已根据省委指示精神,积极行动起来了。
今年湖南各公社在大抓粮食生产的同时,副业生产活动从未间断过。在大战8、9月的农事紧张季节里,全省副业收入达七千多万元,约比去年同期增加一半,使全省90%以上的社员都比去年增加了收入,并活跃了城乡经济。因此,今年第三季度全省农副产品计划收购金额虽较去年增加24.5%,但到9月26日就提前四天超额完成了。生猪、家禽、茶叶等主要农副产品的收购任务,也都提前超额完成。
今年湖南省副业生产大发展,是人民公社农林牧副渔全面大跃进的结果。由于人民公社能在更大范围内调配劳动力,合理解决副业生产与粮食生产间的劳力矛盾问题,使许多季节性强的副业生产都能及时抓起来,副业生产项目增加很多。如宁乡县沩山公社,今年经营的副业生产项目达二百一十七项,比公社化前增加了一百二十二项。这个公社到今年8月份,副业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两倍半,使全社95.5%的社员增加了收入,还为公社积累生产资金十八万多元。
湖南省是一个人多田少、副业门路多的地区,历来副业收入约占农民总收入的一半。中共湖南省委一直很重视副业生产,历次会议上都贯彻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多种经营的方针。要求各地根据“农闲大抓,农忙小抓”的原则,因时因地制宜地开展经常性的副业生产活动,千方百计地增加社员收入。各级党委也都指定专人抓副业生产,层层建立专业机构,并根据本地区的副业门路情况,进行项目排队,统一领导,全面规划,并划分了公社、生产队和社员家庭的副业经营范围,合理的安排劳动力,建立必要的生产责任制和奖惩制度,定期开展评比检查。
各公社根据副业生产项目多、分散的特点,生产活动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如经常性的副业,组织专业队,建立生产责任制;季节性强的副业,采取专业队与突击队相结合的办法,抓住时机,突击进行;零星分散的小宗副业,就有计划地安排给作业组、食堂,利用辅助劳动力去搞,或发动社员利用工余时间开展家庭副业生产。这样就把大宗小宗副业生产全都抓起来了。如益阳县治水铺公社宝林冲大队将制伞骨、织花篮、扎扫把等小宗副业安排给社员家庭利用工余时间生产,今年到8月底止平均每个社员收入现金十七点八元,还供应市场大批小篾货。各地在副业生产中,还因地制宜地结合农业生产和当前中心工作进行,收到一举数得。安仁县珠泉公社组织社员上山一边积肥,一边挖药材和收集野生纤维,一个月收入一万五千多元。会同县岩脚公社岩脚大队社员在收工时顺道捡笋壳,一个月内捡笋壳一万多斤,收入四百八十元。
第4版()
专栏: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发展多种经营 繁荣农村经济
幸福水库以水养水办法好
本报讯 江西东乡县幸福水库管理人员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执行“以水养水”的方针,以养鱼为主,农林牧副渔同时发展,为繁荣农村经济、改进水库工程的管理和养护工作,指出了新的发展前景。1957年10月间,东乡县幸福水库开工兴建。经过一个冬春的战斗,一座能灌田十多万亩的巨型水库就诞生了。幸福水库交付给管理人员之后,他们就以养鱼为主,大搞多种经营,因地制宜地发展畜牧业、农业、林业和加工业。过去,东乡县既无大江大湖,又无大的水利工程,水产极少。幸福水库建成后,去年已变成一个渔业基地。水库上办起了一个大养鱼场,库坝外面开了几十亩鱼池,除了饲养几百万尾鱼种之外,还孵化鲤鱼鱼苗五百多万尾,既满足了库内养鱼的需要,又供应了群众大量的鱼种鱼苗。现在水库内已经放养鱼四百九十万尾。一年来,东乡的驻军、机关、工厂、学校,不断派人到水库去买鱼。今年预计能够长大出湖的鲜鱼可达一百万尾,约可收入二十五万元。仅仅一个水库的出产,全县每人平均即可吃到七斤多鱼。
只一年多的时间,水库管理人员利用水草和水库周围废地种植的饲料,已养猪一百四十四头,年底可以出栏一百头,预计可收入三千元。一年前从广丰县买来小牛五十六头,只花了两千多元的成本,现在全部成长为肥壮的大牛,值一万多元。畜牧业的发展,既利用了库区水草丰盛之便,又可以利用牲畜的粪便解决养鱼的饵料。又由于库区四周全是纵横交错的山岭,是林业生产的良好基地。一年来,他们共造林五千五百八十余亩,还办了库办苗圃。另外,还办了一座砖瓦厂,一年可烧砖瓦二十四窑。
水库今后的前途更加远大。据初步规划,要发展四个养猪场、四个养牛场,要大量养羊、养蜂、养鸡、鸭、鹅,要发展几百亩饲料地,要绿化一万六千多亩的荒山,要种植几十亩梨树、桃树、桔子树和各种各样的果树,要把水库附近建设成一个幸福美好的乐园。
以往对于水利工程的管理、养护、维修,总是单纯依靠灌区收水费解决经费问题。幸福水库管理人员创造了更好的办法,就是开展多种经营,以水养水。他们在灌溉管理局的统一领导下,分成两班人马,一班主要从事灌溉管理工作;一班主要负责以养鱼为主的多种经营,分做养鱼场、养猪组、养牛组、农业组、林业组、砖瓦厂等六个生产单位。今年县委又决定把库坝附近的一个生产小队二十多户,一百多亩农田划归水库管理局管理,这样,他们的渔、农、牧、林等多种经营,就可以更充分地发展。今年预计多种经营共可收入三十万元左右,除去库内各项生产投资和管理费用约十万元以外,还有二十万元可以作为工程修理和扩大再生产之用。如果收水费,受益面积平均每亩以五角计,十万亩也不过收到五万元。比较起来,水库管理局开展多种经营既能够充分利用生产资源,加速繁荣农村经济,又可以减轻公社负担,增加社员收入,取得广大农民的热诚拥护。这种办法,东乡县已在灌溉千亩以上的水利工程上,普遍推广。可以预期,这朵鲜艳之花,必将结出丰硕之果。(附图片)
赵志方插画
第4版()
专栏:
水库——万宝库
秋阳
一道道峡谷里,一条条河流上,几年间,出现了几百万个大大小小的人造湖泊——水库。这些水库制服了横暴的洪水,灌溉了千万顷农田,为人民减少了祸害,增加了幸福。但是,水库的作用还不仅此,它蕴藏着更多的潜力,等待着勤劳勇敢的人们去采取。大自然的宝藏是无限丰富的。要开发出来,必须有足够的力量,也必须敢于拿出这样的力量,还要用正确的方法使用这样的力量。
人们组成人民公社以后,有力量更大规模地向自然进攻了,也有力量更深入地向自然进攻了。展开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无限广阔的新天地。只要思想大解放,使思想的解放适应生产力的解放,有大勇,有大智,千方百计地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开发自然宝库,就一定能创造更大的幸福。人民公社既然能修建更多更大的水库,也必然能使这些水库交出更多更好的财富。江西东乡县有一座水库,名字就叫“幸福水库”,它蕴藏的真是无尽的幸福的泉水,这座水库的管理者,也的确善于为人民创造幸福。
幸福水库是一座能灌田十多万亩的水库。在它建成以后,水库管理人员除了确保灌溉需要而外,还采取了以养鱼为主、大搞多种经营的方针,使这座水库成为一个商品生产基地。今年估计水库经营的各业共可收入三十万元,除去水库本身经营的各项生产的投资和管理费用约十万元外,还有二十万元可以用于水库维修和扩大再生产——他们把这叫做“以水养水”。水库的费用能够自给,农业的生产成本就能降低,公社的公共积累和其它方面需要的投资就能增加,农业生产就能发展得更快,社员收入就能增加得更多。
幸福水库为什么能够这样?主要是水库管理人员充分认识了运用本身的力量开发更多的宝藏的可能性,有识见,有进取心,有为人民造福的热情。他们不把眼光限制在放水、储水等水库管理工作上,而是放眼观察四面八方,看到了水库本身和水库周围发展多种经营的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想方设法让山水草木都能为人民兴利。他们还看到了以养鱼为主、同时发展畜牧业、农业、林业和副业的好处,和它们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
全国现有大型水库六十多个,中小型水库几百万个。水库所在之地,大都有开展多种经营的良好自然条件。水库修建起来之后,必须有专人管理、养护;而管理养护的工作又是有季节性的。因此,水库管理人员的力量,也是发展生产的一支巨大的力量。围绕着水库开展多种经营,既可以充分利用地力、物力,也可以充分运用人力。都学习东乡县的榜样,把每个水库都变成“幸福水库”吧!正是:
花越开越好,人越干越巧;
山谷开百花,水库聚万宝。
第4版()
专栏:
河南五百万亩芝麻大丰收
南阳十七万亩比去年增产四成八
据新华社讯 河南省五百一十九万多亩芝麻,在大旱之年获得大丰收。已经收打完毕的地区,丰产捷报不断传来。
盛产芝麻的信阳、南阳、开封三专区四百二十四万多亩芝麻,普遍比去年增产。南阳县十七万一千七百多亩芝麻,平均亩产一百三十六斤,比去年增产四成八,其中五十一亩丰产田亩产高达六百三十斤。位于淮河中游、干旱最重的信阳专区淮滨县,已经收打的三万二千五百二十亩芝麻,平均亩产一百五十三斤,比去年增产四成以上。
今年河南各地在种植芝麻时都比较全面地贯彻了农业“八字宪法”。在播种前,许多人民公社根据芝麻喜墒怕淹的特点,调整了土地和茬口,大搞丰产方,建立专业队加强管理。当芝麻正在幼苗期,全省普遍出现了旱象。汝南县红光公社熊湾大队的一千多亩芝麻,从锄头遍到收割,滴雨未下,但是社员们没有被干旱吓倒,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引水翻过高岗,终于使受旱的芝麻大丰收。
第4版()
专栏:
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六万亩青稞增产五成
新华社昆明讯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青稞空前大丰收。全州六万亩青稞平均亩产三百斤,比去年增产50%左右;总产量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多。
迪庆藏族自治州1957年完成民主改革后,在1958年实现了合作化,全州97%的农户都参加了农业合作社或互助组。藏族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今春共播种了六万亩青稞,播种面积比去年扩大了35%。土地比去年普遍深耕了两寸多,每亩施了五十担至一百担肥料,先后薅了四道草,并且和旱涝进行了斗争。
第4版()
专栏:
浙江络麻千斤纪录处处有
据新华社杭州讯 浙江麻区已经全面开始收剥络麻。从萧山、海宁、上虞和杭州市郊等主要产麻地区的收获情况来看,今年络麻普告丰收。亩产千斤的纪录到处都有。萧山县有四千多亩麻田亩产千斤,瓜沥公社龙虎大队总支书记和大队长合种的七亩半试验地,平均亩产高达一千七百六十六斤七两;杭州市九堡公社民丰生产队三十七亩千斤麻田,亩产干麻一千一百七十五斤。
今年络麻获得空前大丰收,充分显示了人民公社的无比优越性。萧山县义蓬公社曙光、幸福两个大队有二千六百八十六亩插花麻地和离村远的麻地,其中有五百九十六亩远在二十里路以外,耕作、管理极不方便,历年络麻产量都不高。公社化后调整了土地,改变了不利的耕作条件,加强了培育管理,今年产量显著提高。
目前,麻区广大社员在收剥络麻的同时,制订了冬种规划,准备争取明年更大丰收。
第4版()
专栏:
苹果树中之王
新华社记者 张向波
在国营旅大第二农场第九园里,有一棵罕见的大
“国光”苹果树,吸引了许多植物爱好者。在离树还老远的地方,醉人的香气便阵阵扑来;只见密如葡萄的大苹果,在翠叶掩映中,露出红脸;碗口粗的树枝,被坠得弯下了腰,工人们只得用数十根丈把高的杆子把它支撑起来。大树形似蘑菇。来自新疆、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参观团的团员们,好奇地要试一试树冠究竟有多大,三十二个人手接手地围了个直径十四米的大圆圈,才紧紧把它围拢过来。有位参观者好容易拨开下垂的茂密枝叶,钻进去量树干,干周足有二点四六米。树干派生着九个主枝,伸向四面八方。有三个工人攀登高处,点了两个小时,才数出树上共结苹果一万二千一百七十五个。
这棵果树结果数量一年比一年多,去年结了四千三百三十四个果,总重量是三千六百三十四点六八市斤。当时大家为这个新纪录乐得心花怒放,不想今年结得更多。这棵树结的苹果脆甜多汁,无虫、无伤的优质果占95%,个重四两到八两。
一般苹果树的寿命是四十到五十年,这棵树已过四十八龄。可是它现在还充满活力,树干光滑结实,树冠上见不到一丝枯枝。去年,秋风乍起,苹果还没摘完,果园就抽出人来翻地,实行了多层施肥法,使根系下部充分吸收肥料。今年以来,工人们又连续追肥,在叶子上喷洒尿素、磷肥、氮肥。初夏,旱灾重,肥大的蓓蕾眼看掉下来,园中原有的三个大井满足不了深翻后的用水需要,工人们又连夜打井、浇水,使树上的花、果很快又茂盛起来。在肥、水充足的基础上,工人们实行了密留果,合理剪枝,作到大树均衡负荷。“八字宪法”使老树回春,改变了“大年”“小年”的常规,使产量年年高升。
第4版()
专栏:
收海带 陈辅
第4版()
专栏:
葡萄丰收 赵望雨
第4版()
专栏:
适应国家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黑龙江商品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体系
四大副食品和九大原料基地由点向线向面发展
据新华社哈尔滨13日电 为了满足城乡人民对副食品日益增长的需要,并为轻化工业的发展及国家出口提供更多的原料和商品,黑龙江省在发展人民公社的多种经营和机关企业自给性生产的同时,正采取省、专区、市、县和人民公社各级一齐动手的办法,建立四大副食品(猪、菜、禽、鱼)和九大原料(松香、碱硝、草苇纸浆、硫化铁矿石、毛皮、蚕、烤烟、麻、编织品)的商品生产供应基地。
目前,黑龙江省的商品生产基地,已初步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并正在向着各种基地联成线、大小基地结成网的方向发展。全省现有省、市、县三级建立的国营商品生产基地共一百九十余处。其中有商业部门搞的以发展副食品生产为主的一百一十四处猪禽畜牧场,十二个国营蔬菜农场,十个以养鱼鸭为主的水产养殖场,以及饲养海狸鼠、紫貂等珍贵兽的野生动物场;有农业部门搞的以原有国营农场为基础,发展猪禽等多种经营的畜牧基地;也有林业部门搞的林产化工原料等基地。
在一百九十余处国营商品生产基地中,有省属的规模较大的十三个猪禽畜牧生产基地和十个水产养殖场,这些基地,是今年8月中共黑龙江省委召开副食品生产基地规划会议中提出新建和扩建的。这二十三个省属副食品基地,像佳木斯西格木畜牧场、富锦县西安农场、拜泉县利民畜牧场等,以及茂兴湖、五大莲池等水产养殖场,都已建成了一批猪舍、鱼池,基本上配齐了干部,开始备料及培养训练管理猪禽的人员。各基地所需的种畜和饲料等也都作了安排,水产养殖场所需的鱼种正在设法自孵或在稻田、浅水面采捕,可以在10月份放养入场。
全省各市、县也正在根据各自条件、特点,积极建立副食品基地。像齐齐哈尔市从1957年以来就陆续在市郊建立了七处猪禽基地,养猪五万余头,还建渔场十余处。佳木斯市除原有七处规模较大的蔬菜基地外,今年由市农业局、商业局负责又建立起三个大型养猪场。牡丹江地区各市县也已建立了三十九处副食品生产基地。
全省还建立了几十个生产副食品和工业原料的基地县,这些基地县都是根据各地资源条件以及生产特点确定的。它们是由人民公社集体经营的商品生产基地,但商业部门在资金、生产资料和生产技术上给以扶植和指导。基地县每年除自给性生产外,能够为市场和国家出口需要,提供一定商品量的副食品和工业原料。像拜泉等十个养猪基地县,明年每县可提供五万到十几万头商品猪;今年黑龙江省第一年大面积放养柞蚕、蓖麻蚕、桑蚕成功,收获蚕茧十五万担,其中绝大部分就是依靠密山、宁安、桦川、肇源等十七个养蚕基地县生产的。
几年来,这些已经建立的省、市、县各级商品生产基地,在稳定市场、保证供应等方面都愈来愈显示出它们的巨大的优越性。今年它们提供的商品,猪肉就占全省收购总数的11%,禽肉占33.5%,鱼占10%左右。有些市郊区的副食品生产基地,由于能够有计划地组织供应,调剂市场商品余缺,已经起到“活仓库”的作用。
黑龙江省建立商品生产基地是从1956年底开始的。由于解放后,黑龙江省迅速形成为全国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同时农村生产大发展也提高了农民的消费水平,因此,城乡人民对副食品的需要量日益增长。为了适应这个情况,商业部门就从建立蔬菜基地县开始,在1957年到1958年陆续又搞起了猪、禽、鱼等副食品和毛皮等出口物资及工业原料的商品生产基地,以保证市场供应,满足人民需要。现在,黑龙江省正怀着雄心大志在积极制定建立四大副食品和九大原料生产供应基地的三年发展规划。
第4版()
专栏:
广东南海县里水公社新胜大队饲养的鸭群
本报记者 王南摄
第4版()
专栏:
喜事
本报记者 金凤
欢乐的鞭炮声噼噼啪啪地响起来了。四十岁的新郎添元林朝着毛主席的像磕下头去。在孩子们的哄笑声中,他的三十六岁的新娘史文珍也慌忙弯腰鞠了一躬。这时,他的父亲添家宝老汉和他母亲眼中噙着幸福的泪花,笑得合不拢嘴:“耽了二十年的心事,今天总算如愿啦!”这时,他的二兄弟添元成、三兄弟添小柱和二弟媳魏金凤、三弟媳张宝花抱着他们的孩子也都笑开了。他们的忠厚老实的大哥为了他们的幸福操劳了半辈子,甘愿将自己的婚事推迟二十年,今天终于如愿了。他们怎能不高兴?就是元成的八岁的闺女冬珍、小柱的四岁的闺女冬莲也都抿着小嘴不住地笑:笑他们的大爷今天穿上一身新衣服,脸上红光满面;笑满院子来了这么多客人,仿佛全村的孩子和一半大人都跑到这儿来了。
孩子们一窝蜂拥到新房来看新娘了。新房刷得雪白。炕上铺着凤凰卧牡丹的印花床单,整整齐齐叠着四床新花被。西墙上挂着毛主席的油画复制像。从天窗玻璃上射进的和煦的秋阳,正照在毛主席的像上。只见毛主席披着银灰色的秋大衣,光采焕发,含着慈祥的微笑,看着这一对幸福的新婚夫妇。两旁是一对大红对联,上联写的是“喜公社带来幸福”,下联写的是“庆丰收缔结良缘”。另一面墙上挂满了西厢记、梁山伯祝英台和白蛇传的年画。房中一片喜气洋洋。新娘史文珍原是这村(河南安阳县安丰公社张显屯大队)的人,今天浑身上下也打扮得焕然一新。她上身穿的是一件玄色绸夹袄,下面穿一条黑软缎夹裤,脚上是粉红洋袜,黑直贡呢单鞋。头发梳得溜光乌亮,脸上透出一团红晕,看来竟显得十分年轻。孩子们都睁大惊异的眼睛看着她,一些老婆婆也指指点点的道:“这是菊子她娘吗?看起来不大像哩!”
十二年前,刚满一岁的菊子死了父亲,二十四岁的史文珍守着这个小闺女和年老的公婆。那时这里刚刚解放,寡妇改嫁是连想也不敢想的事情。1950年婚姻法颁布了,很多不幸的妇女冲出了封建礼教的囚笼,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有人也劝史文珍改嫁。但善良的史文珍忍不得撇舍下老的老、小的小,一直没肯走。就这样,一年到头,她张罗着吃的又张罗烧的,忙了地里又忙家里。去年公社成立,她在食堂里参加了工作,眉心开始舒展了。她公公婆婆相继去世,社里帮助她料理了后事。她再无牵挂,这时又有不少人劝她改嫁。她想来想去,和她一起在公社食堂做饭的添元林最投她的心意。两个人同在一起劳动,同在一口锅吃饭,虽则不过短短几个月,但比过去同在一村住了十几年还了解得深。说来也许叫人不相信,活了三十六年的史文珍第一次恋爱了。她以一个女人的全部热情来爱着这个忠厚老实、又勤快、又体贴人的实心实意的庄稼汉。如今,在她面前的道路是坦坦荡荡的,她堂堂正正地爱人,堂堂正正地嫁人,没人阻拦,更没人说闲话,周围投过来的是好意的祝福的眼光。只有她本家一个堂叔,脑袋瓜还有些封建,说了句:
“要走,走得远远的,本街本坊的,丢人露丑!”立即遭到村支部的批评。她夫家的兄嫂,想要霸占她的房屋家具(过去寡妇出嫁,什么东西也不能带,只能走一个光身),支部也出来保护了她,让她带上她的东西嫁到添元林家,房屋留给她的女儿。本来她总担心,如果要改嫁,怕要和女儿分离。如今可好了,就在一个村里,都在一个食堂吃饭,添元林家根本不反对她女儿跟过来。作为母亲和作为爱人的两种幸福她都保存住了,这怎么能叫她不对着毛主席的像感激共产党、感激人民公社带给她这种巨大的幸福呢?
新郎添元林笑容满面,出出进进,忙着招待客人。解放以前他家人口多,没什么土地,他和父亲两个成年打短工、跑小买卖,风里来雨里去,还糊不住家中几张嘴,从来也没有人上门给他提过亲。解放以后分了土地,他家生活刚刚喘过气来,他的年纪已经过了三十。两个年轻兄弟都自己找了对象,结了婚。他的年龄不能指望年轻姑娘会嫁给他;而结过婚的女人都有生活经验,看到他家人口多,日子过得紧,也都不愿意嫁给他。再说,两个兄弟不久都添下孩子,家中十多口人,日子也不宽裕。他一心一意帮助父亲和兄弟支撑一家的生活,自己的婚事一拖就是十年。直等到公社成立,在食堂做饭,才接近了史文珍。他看她劳动好,生活过得仔细,脾性又温柔,不觉由敬生爱。和史文珍一样,这个四十岁的农民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迟来的幸福。
他的父亲添家宝老汉,直乐得在家中转来转去,不知如何是好。四十一年以前,当他刚一成家,生活的担子立即压到他肩头。三间破屋,二亩坟地就是他的全部家业。三个儿子、一个闺女接连生下来,他只好农忙时给人打短工,农闲时做些小买卖。好容易熬到解放,土改分了土地,元成、小柱都娶了媳妇,五个孙儿女一个接一个的生出来。1956年入了高级社,庄稼遭了雹灾,又向国家贷款四百多元。1957年年成好,全家做了七百六十六个劳动日,分红八百八十三元,除了吃用,还了国家一部分贷款,家中生活开始好转。到大跃进的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他家生活就大变样了。全家三个儿子、两个媳妇加上老汉全部出工,共做劳动日一千五百五十四个(比上年增加一倍多),除了全家十一口吃饭不要钱,还分红九百一十六元。加上二儿子进了工厂,月月拿工资,全家净收入一千二百七十元,比1957年增加50%,等于1956年收入的四倍。所有的债务全部还清,全家大大小小共添了单、夹、棉衣、绒衣、线衣等五十多件。今年他家收入更多,全家十三口除吃饭不要钱,光工资可收入一千三百多元。如算饭钱,收入就有一千九百八十一元,每人合一百五十二元。如今老汉可享清福了,和老伴在家照看照看孙儿女,过几天就上邵家屯喝点酒。他一辈子没有过这么舒心的日子。现在,他正眉开眼笑,和他的老姐姐和内弟在一起饮茶说笑。
老二添元成这时正从棉花加工厂骑车赶回来。去年公社一成立,就调他进了工厂,每月工资除饭钱外,所有的钱都交给他的父亲。这次他大哥结婚的钱,有一部分就是他拿回来的。在这个大家庭里,兄弟之间、妯娌之间、父子婆媳之间,充满了互敬互爱、互助互让的精神。在艰难的日子里,他们从没有因为缺柴少米而打打吵吵,在今天这样有吃有穿、生活过得宽裕的时候,做儿子的、做兄弟的都愿意让过去吃过很多苦头的父亲和大哥生活得更舒坦些。
当了生产队长的老三添小柱是个未张口先笑的、脾气温和的青年,劳动也很好。他一面张罗客人,还抽空和自己队的干部交换了一下生产上的意见:收起的玉米要赶紧打场,棉花也该摘第二遍。据他们估计,今年棉花长得比去年更好,每亩能收皮棉一百五六十斤。
在厨房里忙着做饭做菜的是老二媳妇魏金凤和老三媳妇张宝花。魏金凤今年二十九岁,心直口快,爽朗能干。她娘家是边家庄人,十三岁到张家庄当童养媳,被人拐卖到这村的地主许老则家中当婢女,生活十分悲惨。1947年八路军来到,地主逃跑了,她才得到解放,和老二添元成结了婚。从她十七岁过门起,她就成年围着锅台、碾台转。公社一成立,食堂办起来,她从锅台边解放出来,精力充沛地投入田间劳动。摘棉花她一天能挣一个半劳动日,挑水浇棉花一天能挣二十七分;拉耧锄地,她和男子一样的干。她也和男子一样领到工资。现在她在家庭中再也不仅仅是做做饭、洗洗衣服的从属的位置,而是和她的丈夫、小叔、大伯一样平起平坐的“出力气的”了。过去买一寸布,也要伸手向当家的要钱;现在她有了自己的工资,从去年到今年她做了三身单衣、一身棉衣、还买了绒衣,比她结婚十多年中做的还要多。以前她就没穿过洋布,现在穿上了卡机布。为了下雨天能出工,她还买了油布和胶鞋。现在她再也离不开食堂了。今天是在给大伯办喜事,她才耐着性子在厨房里做这一天饭。
菜熟饭香,全家开始吃饭。老夫妇俩坐在上席,打横是三对儿子和媳妇,带着五个孙儿、孙女,下首是出了嫁的亲闺女和干闺女,都赶回来喝喜酒了。一家十五口团团围着桌子坐着,又吃又笑。这时,公社来的同志给他们拍下了一张全家福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