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1970年2月23日人民日报第3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1970-02-23 19:00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艰苦奋斗开煤田 '...

第3版()
专栏:

艰苦奋斗开煤田
安徽省石台县小河煤矿革命委员会
我们石台县小河煤矿,是七个人白手起家办起来的,现在也只有七十多个工人。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我们经过两年多来的艰苦奋战,终于在江南找到了煤层,建成了煤矿,这是毛主席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光辉思想的胜利。
排除万难找煤层
三年前,我们担任小河煤矿筹建任务的七个同志,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战鼓声中,抱着开发江南煤田的雄心壮志,怀揣红宝书,肩挑行李,来到了小河公社大排山下。
当时,我们没有地质资料,没有资金、设备,七个人中只有两个人曾经干过小煤窑。面对一大堆困难,赤手空拳,敢不敢干?毛主席教导我们:“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大家决心迎着困难上,要把煤层找出来,把煤挖出来。
我们胸怀朝阳,迎风冒雨,上了大排山。向当地贫下中农借了三把锄头、一副钉耙和三担畚箕,手挖肩挑,破土挖井。
人工打井探矿,是一场硬仗。
一口井打下去,才挖了十来米深,地下水就呼呼地往外冒,如果动作慢一点,土井就要成了水井。我们必须和地下水争时间、抢速度。大家一边挖土,一边排水。从几丈深的井里,把水一桶桶往上提,把土一筐筐往外运,个个累得浑身大汗,谁也不叫一声苦。碰到岩石,全凭手镐挖。手震麻了,磨出了泡,仍然坚持继续干。井下的乱石、淤泥和积水混合成泥浆,没有胶靴,我们干脆光着脚板干。后来,我们挖到了煤线,就顺着煤线挖斜井。打斜井比打竖井还艰苦,挖下来的泥土、矸石,不能吊运,只能由人背着,在一米多高的井道里,一步一步往上爬,一筐一筐往外背。井下通风不好,呼吸困难,每爬一步,都要张大嘴巴换口气,每背一筐,都要淌下一身汗。苦,对我们来说,算不了什么,我们工人有句话:“岩石坚,没有我们的意志坚;困难大,没有我们开发煤田的决心大!”
困难一个个被克服,人员也逐渐增多了。我们挖了六、七个月,一连挖了七口井,最深的井挖到七、八十米,还没有见到煤层。这时,人们议论开了,阶级敌人也乘机煽动破坏。议论,讽刺,没有动摇小河煤矿建设者们的战斗意志;敌人的破坏,更加坚定了我们必胜的信心。我们互相鼓励,又从毛主席的伟大教导里吸取了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毛主席的光辉思想,使我们信心十足,勇气百倍。大家立下了钢铁般的誓言:煤,任凭你埋得再深,我们也要找出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我们依靠毛泽东思想,在井下开了几次“诸葛亮会”。大家综合分析了已经发现的煤线分布方向,判断煤层就在煤线方向的前方。于是,就制订了一个把握较大,费力较小的挖井新方案:在煤线分布前方的山脚下,利用原来报废了的平巷井,继续掘进。
大家把一颗心挂到井下,废寝忘食地干起来了。在平井深达七十米的地方,遇到了坚硬的火成岩。根据判断,火成岩后边可能就有煤层。大家劲头十足,向火成岩开战。火成岩特别硬,一炮只能炸开碗口大的一个窟窿。但是岩石坚,阻挡不住我们前进的步伐。我们一块一块,一尺一尺地突破,终于搬走了二十米厚的火成岩。岩石背后,露出了二点二米厚的乌亮乌亮的煤层。全矿工人高兴得蹦起来,噙着眼泪激动地高呼:“毛主席万岁!万万岁!”
勤俭节约办煤矿
建矿初期,不仅工作上困难重重,生活上也是非常艰苦。但是,为革命,大家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当时,我们住在一个破祠堂里,七个人搭了三个铺,自己烧饭吃。祠堂破漏不堪,下起雨来,外面大雨,屋里小雨,床铺淋湿了,几个人挤在一张床上。后来人员逐渐增多了,祠堂住不下,我们就利用工余时间上山砍毛竹,因陋就简,盖起了二百多平方米的工棚。
建井开矿工程开始以后,我们在生产中又遇到了一连串的问题。井下作业,要照明、通风、运输。但是一穷二白的小河煤矿,什么设备也没有。怎么办?等待国家投资,运来机器设备再建井吗?工人们坚定地回答说:“不!”我们坚信,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毛主席教导我们:“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我们决心在缺乏机器设备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井开矿。
巷道越来越深,大量的矸块需要及时运出来,光靠肩挑不行了。为了改进运输,我们就地取材、土法上马,在二寸宽、一寸半厚的木条上钉上竹片,制成了滑车道,编个竹筐当滑车。后来,我们又把这种毛竹滑车道改成了钢筋滑车道。利用几只旧滑轮,制成了木箱滑车,使井下运输效率大大提高。
井下空气污浊,放炮后,烟尘弥漫,呼吸困难。为了通风,我们想了许多土办法:在巷道里每隔一百米的地方,打一个通风眼通向地表,让它自然回风。但是,在有的地方作业,利用通风眼还不行,我们就用芭蕉扇向井里煽风。后来,我们利用旧木料,自己动手做了个土鼓风机,用土办法解决了通风问题。
我们牢记毛主席关于“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的教导,总是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对待每一项生产投资。建矿初期,没有车子,我们就跑上十多里路去肩挑背驮,把几十吨的木料、设备运到井上;矿上没有机械厂,手镐、钢钎坏了,我们就在井口上起个炉子,做个风箱,自己动手修理。
条件困难的时候,我们是艰苦创业。今天,煤矿的机器设备大大增加了,条件改善了。我们遵照毛主席“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教导,仍然继续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好传统。矿上每次运东西,哪怕是几吨重的机器,我们都是自己想办法卸车。去年七月份,矿上要安装一台发电机,我们讨论后,决定自己动手。但是,谁也没有安装过发电机,矿上又没有起重设备,结果,还是群策群力,自己动手安装好了发电机。不久前,要架设一段高压电线,我们没有请安装队来架设,而是自己动手,克服了技术上的困难,把高压线架了起来,没花一分钱。
几年来,我们小河煤矿,依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矿。今后我们要牢记毛主席关于“要进一步节约闹革命”的教导,继续革命,奋勇前进。 2lw品论天涯网


第3版()
专栏:

坚决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江苏省东台县三仓公社八一大队第七生产队
去年,我们队遇到了这样一件事:过去按棉花产量计算奖售化肥,我们队里可以得到两万多斤;后来,按田亩计算奖售化肥,我们队里得的化肥就减少了一半。这件事在群众中引起了议论。有人说:“化肥少掉了一半,看来增产希望不大了。”针对群众中的活思想,我们引导大家学习了毛主席“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的伟大教导,使大家认识到:没有化肥就不能夺高产的思想,是“见物不见人”的思想,这种思想是只看到物质的力量,看不到精神的力量;只要我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能创造出新的增产条件来的。贫下中农说:“现在肥料到处有,全靠我们两只手。”会计王一华说:“向上伸手是大少爷种田的作风,这条路我们坚决不能走!”毛泽东思想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
为了夺棉花高产,大家想出两个办法:一是大积自然肥料。在积肥中,大家树雄心,立壮志,男女老少齐上阵,全队出现了“河肥上岸”、“塘翻身、沟朝天”的动人景象。二是自力更生,发展生猪。砌猪圈没有砖头,就想办法用垡头代替。我们这里是沙土,挖不起垡头来。社员们把本队的熟土挑到三里多外的大队,去换人家的土垡头。接连苦干了十多天,挖了一万多块土垡头,解决了砌猪圈没有砖头的困难。没有木料,我们就用树棒、葵花棒代替。就这样,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建成了四十九间猪圈,集体生猪迅速发展到一百多头。我们通过“积、养、造”等方法,积了大量肥料。虽然化肥减少了一半,但每亩施肥数量还是提高了百分之二十。
事实再一次证明:“自力更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 2lw品论天涯网


第3版()
专栏:

延安作风继续传
——记老红军战士燕福堂同志艰苦奋斗的先进事迹
“延安作风继续传,
人老心红斗志坚;
艰苦奋斗干革命,
长征路上永不停。”
这是河南省信阳地区革命群众对老红军战士燕福堂同志的热情赞颂。
燕福堂同志的老家是延安,一九三四年参加红军。在革命圣地延安,他受到毛泽东思想的哺育,受到我军光荣革命传统的熏陶,培养出艰苦奋斗的延安作风。从那以后,他到那里工作,就把延安作风带到那里,传到那里。解放以来,他一直牢记毛主席“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的伟大教导,头脑里阶级斗争的弦一时一刻没有松,艰苦奋斗的延安作风一点一滴没有丢。
燕福堂同志经常说:“对个人生活想的多了,对革命就会想的少。生活上贪图享受,思想上就会逐渐变修。要继续革命,就要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燕福堂同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床上铺的席是用六块破蒲席补起来的,他几次调动工作,都把这张破席带在身边。每当有人提到这块破席时,他就说:“睡着这席子,心里比较踏实,席子破了可以补,思想上要是被资产阶级打开缺口,可就不好堵哇!”他为了让孩子们继承我党我军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就用四块破席片连成一张席子让他们铺。他十岁的孩子建军说:“爸爸,咱们家还买不起一张席?要这烂席干啥!”孩子的话引起了他的深思,使他感到资产阶级思想是无孔不入的。于是,他把几个孩子叫到跟前,领着他们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和“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伟大教导,语重心长地讲述了红军在延安住窑洞,铺破席,吃小米的艰苦战斗生活。孩子们深受教育,说:“爸爸,我们一定好好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继承老红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燕福堂同志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很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上抗拒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他用的洗脸盆,是打了十几个补钉的;穿的袜子也是补得里三层外三层的;用的蚊帐,也补了四十多个补钉,已经用了二十二年。他觉得用这样的脸盆洗脸,资产阶级思想的灰尘洗得净;穿这种带补钉的袜子,在阶级斗争的风浪中脚跟站得稳;用战争年代部队发的黄蚊帐,就可以抵挡资产阶级思想的袭击。
燕福堂同志担任信阳市革委会的领导工作以后,对自己的要求更严了。他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坚持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一次,他到一个公社去检查民兵工作。吃饭时,伙房的同志想到他是一个老红军战士,年纪又这么大了,便单独给他炒菜。燕福堂同志没有接受这份特殊待遇,坚持同大家吃一样的饭菜。在吃饭时,他又给同志们讲了发扬我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群众同甘共苦、打成一片的重要意义,使大家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燕福堂同志遵照毛主席“必须坚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的伟大教导,经常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参加劳动。他同大家一起打扫厕所,背着筐去拾粪,担水浇菜。一天深夜,他冒着滂沱大雨,和年轻的干部、战士一起参加抢收稻谷的战斗。山路泥泞,一步一滑,大家怕他摔倒了,一再劝他休息,他却坚持干到底。同志们赞扬说:“我们从燕福堂同志身上学到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燕福堂同志就是这样始终牢记毛主席“艰苦奋斗”的伟大教导,人老心红,处处言传身带延安的革命作风,在继续革命的征途上,紧跟毛主席,艰苦奋斗干革命,朝气蓬勃永向前。
本报通讯员 2lw品论天涯网


第3版()
专栏:

艰苦奋斗 战胜敌人
云南省开远县革委会副主任、红军老战士 高正林
我是一九三五年入伍的红军老战士,今年六十一岁。三十多年来,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把我这个在旧社会喝尽苦水的长工,培养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是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我爬雪山,过草地,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南征北战。是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使我在社会主义革命的“长征”路上不断前进。
一九五二年,组织上决定我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临走前,领导同志送我一本毛主席的《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并再三嘱咐我,到地方以后,要保持和发扬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
从部队下来后,我到开远县工作。有一天,开会批判区政府的一个负责干部。这个干部,也是从部队转业下来的,出身贫苦,过去作战勇敢,工作积极。全国解放以后,他贪图安逸,追求享受,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一个地主分子利用他的弱点,把儿子送给他当通讯员,叫姑娘引诱腐蚀他,终于把他拉下了水。
批判这个区干部,对我教育很大。我认识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拿枪的敌人依然存在,我们还有另外一种仗要打,打这种仗并不是那么简单。
不久,组织上通知我,要我去接替那个区干部的工作,我思想上波动很大。晚上,翻来复去睡不着,老是想着批判那个区干部的情况。我干脆爬起来,在灯光下学习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越学越亲切。这个区干部,不就是毛主席说的在阶级敌人的糖衣炮弹面前打了败仗的共产党员吗?这是因为他眼里没有敌人,贪图安逸享受,才被敌人的糖衣炮弹打中的。在胜利形势下,资产阶级向我们进攻,重要的一种手段,就是施放“糖弹”,而且又常常是从生活上打开缺口的。回想全国解放以后,我也曾有过一些错误的想法:解放了,没有仗打了,不如到铁路上扳扳道岔,打打小旗,找个清闲的工作干干。这反映出自己阶级斗争观念淡薄了,这是多么危险呀!毛主席教导说:“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主席的教导,字字象明灯,亮在眼前;句句似警钟,响在耳边。我决心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革命到底。
多年来,我经常用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对照检查自己。过去我们是艰苦奋斗打天下,今天我们还要艰苦奋斗保江山。我当区长的时候,配备有马。我想,过去我们在毛主席领导下长征,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走了二万五千里,取得了胜利。打日本强盗,打蒋介石反动派,我们还是靠两只脚,赛垮了敌人的飞机、汽车。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不能贪图舒服,还得靠两只脚,走到群众中,领导群众干革命,因此我把马送给贫下中农搞生产。我当了副县长后,经常穿草鞋下乡、下田。有一次,县委书记约我去陪外宾,走到街上,他要我把草鞋换掉,我听了很不高兴。我永远不能忘记,前半辈子是穿着草鞋,跟着毛主席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后半辈子,我如果丢了草鞋,就是丢了革命的传家宝。还有一次,我要去州里参加人民代表大会。老伴拿出一件新衣服,说我平时舍不得穿,这回要我穿上去开会。我没有依她。到了州里,一个老战友拍着我的肩膀笑着说:“老高,你这军衣,补钉摞补钉,子弹都打不穿了,该换换了!”我说:“子弹还是能打得穿,防‘糖弹’倒是可以的。”
到县里工作的时候,我家只有三口人,后来添了两个小孩子,机关两次扩建宿舍,每次同志们都要给我调房子,我不同意。管生活的同志说:“你是管基建的,十多年来,经手盖了那么多房子,你再不调个住处,同志们过意不去呀!”我说:“共产党员栽树是给后人乘凉的,不是为了自己摘果子。为人民服务,我们有尽不完的义务,贪图享受,我们可没有半点权利。”直到现在,我仍然住在那间老房子里。 2lw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站编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